2020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五年来,尼山全镇上下牢记发展使命,专注工作、敢于担当、保持定力、行稳致远,确保镇域经济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劈波斩浪、高歌猛进。五年来,尼山全镇党员干部解放思想、敢为人先、攻坚克难、追求卓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成绩,圆满完成了“十三五”预定发展目标,为“十四五”时期的全镇发展奠定了基础,赢得了先机。
第一部分 “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镇域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五年来,全镇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733万元,年均增长率达11.85%;完成固定投资总额58.56亿元,年均增长2.3亿元;主导产业营业收入突破 万元大关;实现新增规模以上企业7家,新增工商个体户1427个;招商引资项目总数达27个,建成项目8个;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10299万元,其中粮食总产值152798万元,林业产值8664万元,畜牧业总产值138089万元,渔业总产值10748万元(以上数据取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2019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11元,较2015年增加5000元。2016年以来,尼山镇先后获得济宁市重点镇、山东省特色小镇、国家级特色小镇、山东省绿色生态示范镇等十余项荣誉,并在2019年取得曲阜市综合考核一等奖,迈入全市镇街区域发展的第一方阵。
——主导产业发展实现新格局。五年来,尼山镇按照东部文化旅游、西部循环产业“一体两翼”布局,狠抓内培外引、改革创新、载体建设三项措施,做大做强镇域主导产业。一是文化旅游产业初具规模。2016年以来,尼山镇全力推动全省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尼山圣境建设,先后投资27亿元完成孔子像、大学堂、金声玉振广场、尼山书院酒店二期、鲁源游客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2018年9月实现尼山圣境核心景区开园营业,截止到2020年,尼山圣境景区接待游客量达187万人次,营业收入突破11849万元,吸纳就业近800余人。2019年启动总投资140亿元的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提升配套提升工程,鲁源小镇、耕读书院、尼山宾舍、尼山会堂、尼山水库调蓄水等13个项目全速推进,现已完成尼山会堂、尼山宾舍建设及宫像区提升。围绕尼山圣境核心景区,开发了七间民宿、原乡民宿、里仁美宿等5个民宿群落,引入圣源研学游基地、圣土庄园乡村旅游综合体项目,并对接农垦集团、天白工艺等关联企业,整合开发尼山石雕刻、尼山泥塑、高端汉服等精选产品,借力“网红经济”营销,打造尼山文化产业孵化中心。二是循环产业提质增效。2016年以来加大省农高园配套设施完善力度,完成5000余平米园区道路改造,新建排水、管护设施。虹美小镇、百誉农业、尼山红葡萄等农业项目先后进驻。五年来不断优化农业产业机构,大力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等34家,发展蔬菜种植面积1800余亩,经济林及苗木种植4600余亩,创建省级“一村一品”村1个、济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省级家庭农场1家,完成“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15个、地理标志2个,分别为苏村乡村、彭庄石榴。立足尼山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高效农业、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等农业新型业态,先后引入尼山高端花卉育苗基地、鲁源智慧农业小镇项目。深入实施循环产业培育工程。加快农业深加工、中医中药、商贸物流、信息产业产业导入,推进西部由“现代农业示范区”扩展延伸发展为“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
——尼山地域影响实现新提升。借助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建设,尼山镇立足孔子诞生地的资源优势,深入抓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和发展,打开尼山对外宣传窗口。2018年相继迎接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视察,中宣部宣教局、央视中秋晚会调研组、上合组织首届媒体峰会记者团等赴尼山调研考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秋晚会和第五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尼山成功举办,集全镇之力相继做好重大活动的安保维稳、项目推进和防火禁烧工作,深刻诠释了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尼山会战”精神,被评为曲阜市“三大活动先进集体”。2019年先后承接全省新旧动能转换观摩、亚洲文明互鉴外国媒体山东(尼山)行、“中国旅游日”山东分会场启动仪式等重大活动。2019年8月25日,世界儒学中心成立揭牌仪式在尼山圣境举办,进一步打响“圣地尼山”品牌。持续加大“节会营销”力度,五年来成功举办第二届圣地尼山过大年成功举办首届圣地尼山赏花季、第二届千人环孔子湖徒步、“镜采魅力尼山”摄影采风等众多庆典营销活动,尼山镇的知名度、美誉度大幅提升。
——乡村振兴工作实现新成效。党的十九大以来,尼山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着力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加快文旅上下游产业发展和乡村产业项目培育,稳步提升乡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一是大力乡村振兴推进示范区创建。尼山圣水湖乡村振兴示范区成功纳入济宁市乡村振兴“2322”示范工程,对上争取乡村振兴专项资金5000万元。先后实施鲁源党群服务中心、鲁源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中华蜜蜂园提升、里仁民宿开发等8个重点项目,高标准完成鲁源圣源乡村振兴样板工程建设任务。二是推动村级党组织发展“双提升”。深入实施基层党组织提升攻坚行动,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教育培训,建立健全干部干事创业激励机制,五星级党组织占比达到25%;借助2018年中央财政资金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8个村建成集体经营项目,8个村入股企业项目分红收益。全镇42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均突破5万元,22个村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三是全力打造乡村振兴样板地。2016年以来,尼山镇先后实施尼山圣境周边村庄提升工程、曲阜市“一事一议”“连片治理”等项目,推动村庄“四化”工程,培育了鲁源新村、圣源村、西官村、夫子洞村等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省级美丽乡村6个,济宁市级美丽乡村6个,美丽乡村数量位居曲阜市第一。2019年6月份,尼山鲁源新村代表曲阜市参加济宁市重点项目观摩点评活动,取得乡村振兴单项第一。2019年8月份迎接省委书记刘家义同志到尼山鲁源新村视察乡村振兴工作。2019年10月,尼山镇成功创建为山东省第一批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镇,为曲阜市唯一。尼山圣源村创建为山东省第一批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村。
——镇村基础建设实现新突破。一是全力保障重大项目建设。2017年、2019年先后完成鲁南高铁临曲段、曲菏段清障搬迁工作,涉及甘辛庄、东余、东曼、西曼、东魏、西魏6个村541户村民实施搬迁,协调保障鲁南高铁尼山段项目施工。保障尼山圣境二期项目用地近2000亩,投资近5亿元建成鲁源新村及配套设施,完成东西鲁源村756户村民搬迁安置工作。二是高标准完善镇域路网。2018年以“三大活动”举办为契机,对上争取基础设施项目8个,拆除各类违建70多处,清理树木4万余棵,完成鲁源游客中心、圣源停车场、圣源花溪及圣源大道、X079和泗水痒厂—甘辛庄等道路扩宽改造工程,镇域主干道路网建设进一步完善。三是高效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按照城乡一体化建设要求,完成农村改厕8883户、改厨1653户,实施乡村“户户通”道路改造32个村,硬化18万平方米。2018年底完成天然气目前东西线西余—尼山圣境、南北线彭庄—屯里管道铺设贯通,2019年“气代煤”改造10个村3884户,有效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水平。2020年实施尼山镇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铺设主次管道90公里,安装入户用表10000余个,启动建设尼山污水处理厂。四是特色小镇建设成果显著。结合小城镇“十个一”建设工程,实施总投资近2亿元的尼山镇驻地提升工程,镇驻地立面提升、强弱电下地、四时田园、尼山记忆广场等项目相继竣工,镇驻地“两纵两横”主道路改造完成并全面通车,尼山镇为民服务中心、尼山卫生院查体中心等项目建成投用,总面积15万平方米的昌平小镇商业综合体成为尼山镇驻地“新地标”,全镇人居环境、功能配套、产业布局等得到大幅提升。
——基层民生工程实现新改善。五年来,尼山镇始终坚持“百姓至上”理念,深入抓好民生保障工程。一是教育事业突飞猛进。坚持“教育名镇”建设,先后完成益海嘉里小学建设、昌平中学、曼山小学校舍修缮,连续五年列支财政资金用于奖励“名师模范”,尼山镇中考成绩、教师水平等位居曲阜市第一方阵。二是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建立全镇居民健康档案5.5万份,累计建档率达到97.1%;扎实开展“重点人群查体”“两癌筛查”和“家庭医生签约履约”,进一步优化乡村卫生院布点,完善基层公共卫生设施。2020年尼山中心卫生院成功晋升为曲阜市第三人民医院,尼山镇创建为省级卫生乡镇。三是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2019年全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缴费人数突破5.2万,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达38641人;四是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766户1393人,人均纯收入均在3777元及以上,落实“两不愁三保障”要求,集中办理慢性病门诊782人,两免两减半、定点医院、一站式报销、饮水安全、教育等政策全部落实到位,18处贫困户C级、D级危房完成修缮或改造。五是干部作风全面提升。近年来先后出台了尼山镇村账镇管、惠农资金管理、三资处置三项责任追究办法,实现了用制度管权、按规定用权,违规违纪行为得到有效防控。深入实施强化党建统领推进“双基”工作提升计划,“小微权力”全域执行不断巩固,首创“说事必回”工作法,构建了集民意收集、科学决策、合力干事和效果评估于一体的基层治理模式,在全市得到推广。村村建成综合服务室,实行便民服务事项“就近办理、有人代办”,切实做到一站式代办服务。六是社会局面安全稳定。扎实推进“和为贵”品牌化建设,建立基层矛盾调理化解机制,抓好全国“两会”、省“两会”等重点时段安保维稳、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矿企业安全生产、夏秋季秸秆禁烧等工作,持续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
第二部分 “十四五”时期尼山镇经济社会发展
总体定位及基本思路
总体定位:牢固树立“一核引领、三区共建、五镇定位”
基本思路: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省委、市委关于尼山的重大决策部署,紧紧抓住尼山片区建设机遇,重点抓好尼山片区“一核引领”作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先行区、现代化高端农业示范区、新兴产业孵化集聚区的“三区共建”思路,全力打造文化传播名镇、产业富集强镇、生态文明美镇、文明示范兴镇、宜居宜业特色镇的新尼山。
“十四五”期间,我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2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破1亿元;固定投资年均增长率8%,到2025年末完成固定投资80亿元以上。
——招商引资过亿元项目达到20个以上,培育文化创意、国学教育、康体养生等产业项目达10个;到2025年底完成省内外到位资金50亿元以上,项目建成率突破50%。
——推动创建国家度假区建设。度假区年均接待游客量突破300万人次,到2025年底文化旅游业直接经济效率突破10亿元大关。
——加快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到“十四五”末全镇农村“户户通”改造率达到100%;城乡供水一体化覆盖率到达100%以上;尼山污水处理厂建成投用,农村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农村日常保洁、垃圾处理、环境管控水平全面提升。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到2025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7550元,创造就业岗位近2000个。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统筹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完成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改善提升;提高医疗保险、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落实计生政策,开展民政、扶贫、社会救济工作,保障民生领域迈上新台阶。
第三部分 “十四五”时期战略重点
“十四五”时期尼山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深入推进尼山片区建设。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尼山片区建设的部署要求,按照“四个讲清楚”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要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重要名片为定位,高位推进尼山圣境二期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配套提升工程。2022年前完成尼山水库调蓄水、尼山周边荒山绿化、崇圣大道、尼山孔庙修缮保护等工程建设,环湖路全线改造竣工并通车,塑造好尼山片区整体形象;2023年前完成鲁源小镇、耕读书院项目建设并运营,增强尼山度假区文化交流、国学教育、旅居度假功能;2025年前结合尼山片区国土空间规划和产业布局,招引落地文化旅游、文化创意、国学教育、康体养生项目,实现尼山片区产业集聚;“十四五”期间完成尼山国家级度假区创建、尼山圣境国家级5A级景区创建,鲁源、圣源创建为国家级旅游重点村;借助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文化交流互鉴、儒学阐发研究地位,保障好国际级、国家级重大文化活动、会议举办,发挥好国内外主流媒体平台对尼山片区的宣传作用,打造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先行区、世界儒学中心、世界文明交流互鉴高地。
二是优化镇域产业功能布局。按照“三区共建”规划发展目标,树立“一主多辅”的产业培育思路,进一步优化镇域产业功能布局,延伸关联产业链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先行区:围绕尼山片区建设,聚焦历史文化名村、文化遗址遗迹和流传有序的非遗文化、历史故事,抓好鲁源智慧农业小镇、鲁源乡村旅游综合体、圣源研学游教育基地、颜母庄母教文化中心、圣土庄园田园综合体开发建设,建成10个区别定位的精品民宿群落,开发孔子成长故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尼山民俗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产品,不断聚合文化旅游资源。现代化高端农业示范区:围绕尼山西部粮食主产区,创新农业经营机制,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适度加快土地规模化流转。2025年底培育5家以上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0家以上省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0家以上优秀农业合作社。借助“网红经济”、农产品“云平台”等新型营销模式,建立尼山特色农产品公共品牌,抓好苏村香椿、彭庄石榴产品深加工和市场流通。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推广农业低碳技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及高端设施农业。新兴产业孵化集聚区:围绕国家级特色小镇建设区域,整合南辛、余村周边商贸资源和优势产业平台,培育尼山文创产业示范园、尼山现代商贸物流示范园。其中,尼山文创产业示范园涵盖尼山文创产业孵化中心(概念尼山文创客厅)、西余小微产业基地(概念尼山文创产品加工区),开发尼山石雕刻、尼山泥塑、精品汉服等16种分类、100余项品类的工艺品、创意产品;尼山现代商贸物流示范园规划余村、白村以北区域,依托区位交通优势,规划物流运营、商贸市场、产品展销和基础配套功能区,建设中大型仓储库和冷藏库,供给鲁南周边县市区货运配送服务。
三是加快完善公共设施配套。2022年前完成全镇总体规划、分类详规修订和29个行政村村庄规划编制,统筹镇域发展需求,建立“十四五”期间基础设施项目数据库,大力实施路域提升、环境提升和设施提升三大攻坚行动,补齐小城镇建设和乡村建设短板。路域提升:“十四五”期间完成“一环一纬一经”主道路提升和农村道路优化。“一环”指2022年前完成环湖路全线及延伸线改造新建;“一纬”指2022年前完成崇圣大道建设,与滨河大道形成曲阜至尼山片区交通主动脉;“一经”指2025年前完成张土路线路提升及贯通,纾解镇域南北线交通压力。29个行政村2025年前完成“户户通”改造,建成乡村道路养护工作机制。环境提升:“十四五”期间完成尼山污水处理厂建设投用、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布局建设,实现农村污水处理率达100%;提升村庄绿化面积,农村森林覆盖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3%,推进村庄街头绿地全覆盖;完成度假区旅游厕所、农村公共厕所、城乡供水一体化及清洁能源覆盖工程,完善农村主次道路照明设施,结合收集覆盖面积新建3个垃圾回收处理站。设施提升:按照村庄发展需求,积极推动乡村互助养老院、公益食堂、垃圾分类设施等建设和推广,建立健全农村公共设施管护工作机制,实现专人管理、专人维护;加大乡村文化设施建设,2025年底行政村全部建成文体广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设施使用率连年提升。
四是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以曲阜市圣水湖乡村振兴示范区“三线一区”总体规划,抓重点、提质量、增动能、强基础,做强镇驻地功能区、培育中心村、重点村,打造齐鲁乡村振兴样板地。巩固特色小城镇建设。立足镇驻地提升基础,不断完善小城镇“十个一”配套,适度推进南辛、中辛、北辛农村社区化建设,打通镇驻地区域内断头路,提升生活区绿化水平。加快乡村产业培育。坚持“一村一品”,推行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模式,结合乡村振兴服务队、市派“第一书记”指导,最大限度的争取项目、土地、政策支持,扶持建设村级经营发展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深化与中农垦、中农发等大企业对接合作,引入适宜的优质项目,建设具有村集体经济带动作用的小微产业园,全面消除集体收入5万元以下村。深化宜居村庄建设。高标准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美丽乡村提质扩面工程,着力打造基础设施健全、生态宜居的示范村,培育村强、民富、景美、人和的重点示范村;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工程,全面实施乡村电气化提升工程,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提升。推进文明乡风建设。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快推进农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全面开展“讲文明、除陋习、树新风”专项行动,开展“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工作,治理婚丧陋习、天价彩礼、老无所养等不良社会风气,实现乡风文明,社会风尚良好。
五是巩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规范基层党组织建设。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市委基层党建工作部署,以“党建+”为引领,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坚持问题导向,抓住关键环节,持续用力推进,努力提高基层党建质量。进一步优化农村党组织设置,完善村级量化管理考核机制,加强镇村干部量化考核管理,严格村干部行为规范。抓实党支部书记能力提升、党员队伍建设和村级后备干部培养;结合“评尚德党员、创孝和之村”创建工作,加强对无职党员、流动党员的管理,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促进“三会一课”、组织生活等制度落实,力争2025年底全镇市级“五星党支部占比达50%以上。健全乡村治理机制。推进农村法治、德治、自治融合,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提升农村“雪亮工程”完善度和利用率,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及保护伞。加强乡村交通、消防、公共卫生等公共安全事件易发领域隐患排查治理。做好“小微权力”清单、“说事必回”工作制度实行和“和为贵”品牌化建设,不断提高服务群众、维护稳定的能力和水平,建设平安乡镇、平安村庄、平安家庭。强化政府自身建设。建立和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强化干部服务职能,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科学管理,提高决策水平,用制度管人,规范行为。提高重大决策、财务支出制度约束,积极做好政务信息公开工作,接受社会和人民群众的监督,让公共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六是全面发展社会服务事业。聚焦民生热点、难点问题,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将发展红利惠及民生各领域。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十四五”期间,脱贫攻坚工作基本结束,脱贫攻坚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坚持精准扶贫基本方略,坚持脱贫目标和现行扶贫标准,突出问题导向,下足绣花功夫,持续巩固我镇脱贫成果。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全力提高办学品位和水平,基本构建起布局合理、乡村教育均衡发展、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育信息化程度高的现代教育体系,“十四五”期间深入推进改校工作,完成鲁源小学新建、中小学校舍修缮,完善乡村学前教育设施,学前教育普及率达到95%以上,教育发展整体水平比“十三五”期间要有明显提高。提高卫生健康水平。计划生育工作坚持“三个不变”,推动“三个转变”,确保“三个到位”,全面提升人口素质和数量,切实把计划生育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加快曲阜市第三人民医院建设,完善卫生院硬件设施建设,达到二级医院匹配标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逐步更新医疗设备,推进开展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开展健康教育,提高群众先防病后治病的意识;通过完善管理体制,建立合理的村卫生室人员管理机制,不断提高村卫生室服务能力,方便人民群众就医,改善全镇医疗卫生水平。增强科技兴镇力量。优势产业实现技术上的跨越发展,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推动农业增产增效和技术水平整体提升,推动优势资源的产业化技术开发,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取得实效。全镇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建设一批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科技基础平台设施,建立完善技术标准体系与技术支撑体系、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实用技术推广与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开展特色培训和对口培训,通过就业指导、技能培训、考核发证、推荐上岗等方式,实行先培训后输出,提高就业率。积极开展社保工作及惠民政策宣传,提升居民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加大银龄安康、女性安康保险参保普及,加强完善农村重大疾病医疗救助范围,提高社会救助水平。健全救灾救济、社会福利工作机制。规范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推进低保工作的透明化、规范化。严格落实特困供养政策,确保特困供养老人吃好、穿暖、居住环境优美、有病及时医治。大力倡导新型丧葬形式和公共祭祀,推动移风易俗,厚养薄葬。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局面。按照省市委要求,深入抓好辖区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广泛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建立全镇应急管理运行体系和防灾应急保障平台,定期落实秸秆禁烧、森林防火、防汛防灾任务,做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管控和隐患排查。强力管控市场秩序、违章建设,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持续降低犯罪率,妥善化解基层矛盾,为全镇高质量发展营造和谐、稳定、有序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