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市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为遵循,在第一书记中广泛开展“学访做”活动,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突出三个紧扣,聚焦帮扶任务,坚持问题导向,使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整改落实与下派工作有机融合、同频共振、相互促进,推动第一书记主题教育善始善终、善作善成。
紧扣初心使命 做学思践悟的笃行者
“学”字为先。第一书记紧紧结合主题教育要求,坚持“321学习方法”,即三项学习、两个重温、一堂党课,在学习中增定力、找思路。三项学习。一是学原文、学讲话,下派办发放《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等书籍,并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的决定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的重要讲话作为必学内容,第一书记坚持集中学习、交流研讨与个人自学相结合,深入学习原文原著,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二是学标兵、学榜样,第一书记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对学习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的号召,把“扶贫之花”黄文秀同志的感人事迹作为下派干部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立足岗位学习,对标先进找差距,把牢理想信念的“总开关”;三是学路子、学经验,第一书记带领村“两委”纷纷赴先进地区学习集体增收、美丽村居建设的好做法,进一步对照目标、寻找差距、增长见识、学习经验。两个重温。组织开展重温入党誓词、重温入党志愿书活动,以入党誓词为明镜,回顾入党初心,重温入党以来的心路历程,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第一书记组织包驻村干部到鲁西南最早的共产党组织“中共山东省立二师支部”纪念馆、钱家村红色教育展室、九仙山革命历史纪念馆、石门山红色黄沟村等接受现场教育。一堂党课。第一书记在各支部上好一堂课,引导全体党员人人参与学习、人人深入思考、人人学有所获。截至目前,曲阜市第一书记开展政治理论学习164次,交流研讨活动107次,在支部上党课50次。
紧扣走访调研 做基层群众的贴心人
“访”字为基。第一书记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练习好“调查研究”这项基本功,驾驶好“民意收集”这辆联系群众的直通车,利用好“群众工作”这个服务基层的平台,把老百姓的期盼了然于心,在为民纾忧解困的过程中,切实做到心中有责、手中有招。一是进村入户调研。采取实地查看村容村貌、与乡镇党委和村“两委”座谈、入户走访、田间地头调研、召开村情民意分析会、查阅资料等点面结合的多样化方式,详细了解镇村基础设施建设、党组织建设、集体经济发展状况、人才需求等村情民意,尤其对制约村庄发展的瓶颈问题做到详实掌握,确保摸得到实情、听得见真声、打得开局面,掌握包驻村第一手信息。结合曲阜市每月25日的“党群集中活动日”,现场征集本月民意诉求,充分听取党员群众对村内工作、生产生活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回应群众关切。二是逐条逐件整理。认真填写《走访记录》,建立《民意收集分理工作台账》,确保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尤其是对群众反映最强烈、最关心的热点问题、民生问题,紧抓在手,紧督不放。9月份以来,共召开“村情民意分析会”50次,走访党员干部1200余户、致富能手180余户、贫困户500余户、信访人40余户,解决村民困难47件,收集民意分理工作台账500余条,制定帮扶规划和任务清单70余份,形成《民意分析报告》50份。
紧扣以知促行 做乡村振兴的先锋队
“做”字为要。第一书记在前期走访调研的基础上,突出问题意识、强化问题导向,为包驻村把脉开方,紧紧围绕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促脱贫攻坚的工作职责,全力抓好驻村各项工作的落实,当好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先锋队,推动主题教育成果落得实、行得远。一是抓党建。第一书记加强包驻村“两委”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帮助调整选配支部书记5名、“两委”成员1名,发展党员28名、入党积极分子85名,培养后备干部103名,健全完善管理制度62项,新建或改造村级办公场所8处;指导包驻村规范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组织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等党员活动118次;立足儒家文化发源地地域优势,扎实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基层党建,推行“党支部+乐和家园”,实施“党员儒学修身行动”,引领创建过硬支部。二是兴产业。第一书记积极协调各市直有关部门单位给予项目和资金倾斜,同时,各镇街成立第一书记帮扶项目推进小组,市委组织部会同有关部门成立帮扶项目评审小组,持续推进第一书记帮扶项目落实落地,不断激发乡村的内生活力和强大动力。目前已有10余个第一书记帮扶项目开工实施,其中,自然资源和规则局作为派驻单位在防山镇大庙村、纪庄村实施的增减挂钩项目和土地复垦项目盘活了资产,可为两村带来共计340万元的村集体收入。三是优生态。第一书记从改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村容村貌整治着手,进一步提升美丽乡村“颜值”,先后为帮扶村新修道路10余公里,新建文体设施9处,修整村内下水道18余公里;在“人人彬彬有礼、村村干干净净”创建活动中,第一书记在包驻村掀起了开展乡村环境综合整治的热潮,各下派干部率先垂范、带头清扫,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热心村民积极参与组成志愿劳动队,共同改善村容村貌、建设美丽村居。四是育人才。第一书记坚持送科技下乡,组织集中培训学习,举办农作物产业发展专题培训会议,邀请有关专家从高效栽培、生产技术以及农作物的发展前景、种植管理技术等方面进行专题授课,提高和培养本土人才的农业知识水平;第一书记组织村“两委”和村后备干部到先进地区调研学习美丽乡村建设、农家乐、乡村旅游发展经验,为村庄发展引入新理念、新模式。五是惠民生。第一书记协调水利部门投资100万元在石门山镇管村、董庄南村实施了安全饮用水工程,投资540万在尼山镇6个第一书记村实施道路、自来水等项目;帮助村新打机井10眼;安装路灯200余盏;举办送卫生下乡活动10余次;联系开展助学行动,资助15名贫困学生并制定长期帮扶方案;积极推进建档立卡贫困人员情况摸底排查,确保扶贫政策到村落户,落实好“惠民医疗”工程等相关政策;通过文艺汇演、广场舞、送法律下乡、老人饺子宴、好婆婆好媳妇评选、发放敬老慰问品等村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惠民形式,广泛宣传惠农政策和乡村振兴工作,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乡村文明新风尚,筑就百姓安居乐业的精神家园。
(通讯员 周慧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