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三月,乍暖还寒,但并没有阻挡曲阜市下派干部为老百姓志愿服务的热情。在今年的学雷锋纪念日,乡村振兴服务队和驻村第一书记在镇村开展一系列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雷锋精神是一座永放光芒的灯塔,照亮下派干部前行的路。他们民服务的一桩桩事例,驱散了疫情之下的寒冷的阴霾,也成为了圣城大地上志愿服务的一张张闪亮的名片。
雷锋精神辉映党旗 下派干部书写担当
“现在正是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更是作为党员,我理应要站出来给全村带个好头,做好表率。”曲阜市尼山镇北辛村第一书记孔庆伟主动捐款1000元,在他的率先垂范下,村里的党员群众纷纷响应,积极在支部捐款捐物。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行动中,曲阜市驻村第一书记个人捐款累计近万元,涓涓细流汇聚成下派干部们为战“疫”贡献力量和决心的大爱暖流。息陬镇杜家庄村第一书记张军在入村管控点值班时,发现一名未戴口罩、赤着脚、神情恍惚的中年妇女,在为其佩戴口罩、测量体温、稳定情绪后,立即向派出所报案并协助了解情况,随后协调联系车辆,安排村干部同镇派出所干警一起把该妇女送回江苏老家和家人团聚。在许许多多的派驻村中,第一书记们的忙碌身影传递着无私奉献的雷锋精神,看到这些城里来的第一书记们日夜值守在防控点上,许多村民也自发加入到疫情防控的工作中来。在疫情之下,驻村第一书记个人的力量也许渺小,但当和党员群众携起手的时候,就形成了十指攥拳的合力,哪里需要就向哪里出击。
在出征前线、保障后方的下派队伍中,还有由81名队员组成的乡村振兴服务队和民营企业服务队,他们像一颗颗“螺丝钉”一样,夜以继日坚守在镇街、村居和企业的防控一线,并向一线协调筹集防疫现金和物品10余万元。息陬、吴村、尼山、陵城等服务队多次为镇和村捐送口罩、消毒液等防护用品、劳保衣物和应急食品,其中也不乏队员自费为村赠送防疫物资的事例。“每捐出一个口罩,也许就会少感染一个人,每捐出一笔钱,也许就能救助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曲阜市下派团常务副团长汪巨龙说:“雷锋曾经说过,‘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我们81名服务队队员凝聚在下派队伍里,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与人民群众一起守望相助、共克时艰。”一份份捐款、一箱箱防疫物资和一次次值守,倾注了下派干部心系群众的无价情谊,也凝聚着干群同舟共济的磅礴力量。
备战春耕抢抓农时 下派干部献计出力
今年的学雷锋纪念日又值农历惊蛰时节,曲阜市尼山镇颜母庄村、宫家楼村田间地头,散聚的人群正认真听着农业科技专家丰宗鹏和于金宝的讲解。尼山镇乡村振兴服务队请来了农技专家,为村民普及农田技术知识。服务队在叮嘱村民做好疫情防护的同时,积极组织项目复工复产,带领村民做好春耕准备。看着一株株苗子如期栽种到地里,队长刘鹏悬着的心终于踏实了:“防控疫情也不能放松生产工作,不能让疫情阻滞了乡村振兴的步伐。与疫情作斗争的这一个多月里,没有发生一例新冠肺炎病情,这为恢复生产打好了基础。”
在疫情影响下,出镇和出村的交通要道都封了,下派干部们又忙着沟通协调农资货源和运输农资的绿色通道。“差点以为今年的春耕会耽误过去了,多亏了乡村振兴服务队及时帮咱们协调春耕生产用品,肥料、种子、农药才能及时送到村民手上,没误了农时。”吴村镇东杨院村支部书记杨飞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在时庄街道刘家村,第一书记杜显俊组织村干部为农户将急需的农用物资一一送到村口,和村里的志愿者一起配送到村民家中,并科学调控每天外出的农户,确保劳动人口不扎堆。
就这样,下派干部们在动员全村积极做好疫情防护的同时,调动各方力量,围绕春耕做好统筹协调,确保农资能够进村入户,指导农户有序开展农业生产。
志愿关爱活动 情暖村民群众
“大爷,您在生活上有什么困难请告诉我们,我们记录下来后一定尽快帮您协调解决。”在鳏寡老人孔庆柱的家中,服务队员高烨冰在笔记本上认真地做着记录。在防山镇,服务队开展“关心困难群众、关爱孤寡老人”志愿服务活动。为了让村民们安心在家“隔离”、避免传染的可能性,服务队员组成志愿服务队,深入各帮扶村,拉网式排查掌握鳏寡孤独老人、留守儿童、重病残疾等困难群体的生活状况,积极为其提供救助关爱帮扶服务,并向困难群体逐户发放鸡蛋、面条、食用油等基本生活物资。防山镇服务队队长边德峰说:“群众遇到难题,我们帮助其出主意、找路子,很多事情解决起来就比他们自己想办法容易的多。群众们满意,就是对我们帮扶工作最高级别的肯定。”
石门山镇、陵城镇和小雪街道服务队还在村建立了“跑腿帮办”服务制度,组织村党员干部为老百姓代购代送生产生活物资,在防控疫情的同时解决生活需求。眼下,工程项目陆续开始复工复产,服务队还积极为需要外出务工的民工联系办理“健康证”“复工证”等相关证明,并利用派出单位优势,开展法律知识和防疫常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顺利复工复产。
口罩遮住了面容但隔离不了关爱,那些来不及定格的下派干部志愿帮扶的身影告诉大家,雷锋精神就在身边,并被时代塑造为更加鲜活温暖的形象。
(通讯员周慧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