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市小麦秋种技术原则是:坚持绿色高质高效,重点优化品种结构,以宽幅精播、规范化播种、播前播后镇压为主推技术,切实提高整地和播种质量,为培育冬前壮苗奠定坚实基础。
一、科学选种,优化品种布局
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措施》明确提出,到2025年,全省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达到3000万亩,其中强筋小麦1200万亩。各镇街要根据当地品种比较试验示范情况,引导农户科学选择优良品种,进一步优化品种布局。今年秋种,各镇街要适度扩大优质专用小麦,特别是强筋小麦种植面积。
(一)因地制宜科学选择优良品种
1、强筋小麦建议选用品种:济麦44、济麦229、红地95、山农111、泰科麦33、藁优5766等。
2、水浇条件较好地区,重点选用济麦22、鲁原502、泰农18、良星77等品种;示范种植烟农1212、太麦198、山农28号、登海202等。
3、水浇条件较差的旱地,主要种植品种:青麦6号、烟农21、山农16、青麦7号、济麦262、红地166等。
(二)搞好种子处理
做好种子包衣、药剂拌种,可以有效防治或减轻小麦茎基腐病、根腐病、纹枯病等病害发生,同时控制苗期地下害虫危害。建议每公斤种子使用2.2%苯醚甲环唑+2.2%咯菌腈+22.6%噻虫嗪,21%戊唑·吡虫啉或30.9%吡虫啉+1.1%戊唑醇3~5mL进行拌种,可有效降低早期根茎部病害和地下害虫的发生率。
二、精细整地,打好播种基础
良好的整地质量是提高小麦播种质量的基础条件。前茬作物秸秆处理不到位,整地质量不高极易造成小麦受旱、受冻。各镇街要坚持实施秸秆还田,配套运用耕旋耙压整地技术,进一步提高整地质量。
(一)结合秸秆还田实施深耕
针对近几年秸秆粉碎不细、还田质量不高,导致出苗率下降等情况,要推进秸秆还田和深耕相结合,前茬作物秸秆要进一步“切碎、撒匀、埋深、压实”,前茬秸秆撒匀后耕翻入土,镇压踏实土壤,提高土壤蓄水、保肥能力。土壤深耕可以打破犁底层,提高土壤渗水、蓄水、保肥和供肥能力;还可以更好地掩埋作物秸秆。提倡隔年深耕,以降低秋种整地成本,一般间隔2~3年深耕1次,深耕翻30厘米左右;深耕后适时旋耙2~3遍,以减少跑墒。
为切实减轻苗期地下害虫危害,整地时每亩用0.08%噻虫嗪颗粒剂 40~50公斤或3%辛硫磷颗粒剂3~4公斤拌细沙土20~30公斤或48%毒死蜱乳油0.5~1千克兑水稀释后拌细沙土50千克,结合底肥撒垡头,然后耕耙入土。
(二)结合旋耕进行镇压
连年旋耕易造成麦田土壤疏松、透风跑墒,要坚持小麦旋耕后、播前进行耙平压实,平整地面,紧实土壤,压碎土块,使耕层紧密、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促进根系生长和下扎,提高小麦抗旱能力。
(三)结合整地施足基肥
要在秸秆还田的基础上,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耕层的有机质含量。一般地块亩施有机肥3000~4000公斤。要大力推广化肥深施技术,坚决杜绝地表撒施。
亩产600公斤的超高产田一般全生育期亩施纯氮14~16公斤,磷(P2O5)9~12公斤,钾(K2O)7~9公斤,硫酸锌1公斤。磷肥底施,氮、钾肥50%~40%底施,50%~60%拔节期追肥。缺少微量元素的地块,要注意补施锌肥、硼肥等。
亩产500公斤左右的高产田一般亩施纯氮12~14公斤,磷(P2O5)8~10公斤,钾(K2O)6~8公斤。磷钾肥底施,氮肥50%底施,50%起身期或拔节期追肥。
亩产300-400公斤的中产田一般亩施纯氮10~12公斤,磷(P2O5)6~8公斤,钾(K2O)4~6公斤。磷钾肥底施,氮肥60%底施,40%起身期追肥。
也可以采用小麦专用配方肥,高产田44%小麦配方肥(15-17-12)每亩50~60公斤,中低产田40%小麦配方肥(14-16-10)每亩50公斤。
三、规范播种,提高播种质量
要立足适墒、适期、适量播种原则,综合运用小麦宽幅精播、规范化播种、播后镇压等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力争苗齐、苗匀、苗壮。
(一)适墒播种
小麦播种时耕层的适宜墒情为土壤相对含水量70%~75%。秋种时墒情适宜,要边整地边播种;若墒情不足要“浅播压水”,先干整地、干作畦、干播种,播深控制在2~3cm,播后2~3天浇“蒙头水”。
(二)适期播种
适播期应满足冬前0℃以上积温570~650℃,即平均气温16~18℃时播种为宜。播种期进行适度调整,建议“10月8日开耧,10月13日形成大溜,10月18日播种基本结束”,最佳播期为10月10日至15日。如不能在适期内播种,要注意适当加大播量,做到播期播量相吻合。旱地麦田若国庆节前后墒情适宜,可以提前趁墒播种,但要适当降低播种量。
(三)适量宽幅播种
大力推广小麦宽幅精播技术,苗带宽度7~10厘米,播种深度3~5厘米,播种机行进速度以每小时5公里为宜,确保下种均匀、深浅一致、行距一致、不漏播、不重播,培育冬前壮苗。在适期播种情况下,分蘖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种如泰麦18,适宜亩基本苗15万~18万;分蘖成穗率高的中多穗型品种如济麦22,适宜亩基本苗13万~16万。在此范围内,高产田宜少,中产田宜多。晚于适宜播种期播种,每晚播2天,每亩增加基本苗1万~2万。
(四)播后镇压
小麦播后镇压是提高小麦苗期抗旱能力和出苗质量的有效措施。要选用带镇压装置的小麦播种机械,在小麦播种时随种随压。对于秸秆还田地块,建议在小麦播种后用专门的镇压器镇压1~2遍,提高镇压效果,保证小麦出苗后根系正常生长,提高抗旱能力。
四、示范推广绿色高产高效新技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按照新形势下国家小麦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旧动能转化的要求,在保持小麦高产基础上,迫切需要试验示范推广一批省工省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小麦绿色高产高效新技术,促进小麦生产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走小麦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因此,今年在小麦生产中,全市除重点推广小麦规范化播种、宽幅精播、氮肥后移、一喷三防等成熟技术外,还要因地制宜地示范推广以下绿色高产高效新技术:
(一)小麦测墒补灌节水栽培技术
该技术是山东农业大学小麦栽培研究室经过十余年探索研究成功的新技术。这项技术的要点是:首先依据小麦关键生育时期的需水特点,设定关键生育时期的目标土壤相对含水量,再根据目标土壤含水量和实测的土壤含水量,利用公式计算出需要补充的灌水量,然后根据需要给小麦浇水。如此按需浇水,不但可以节约水资源,还能避免过度用水带来的其它问题。
(二)小麦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
该技术重点是加强农作物病虫草害预测预报,把握病虫草害防治的关键时期,采用农业防治、生态控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科学选配绿色环保型农药,应用新型施药机械组建植保专业服务队,加大统防统治工作力度。要点包括:一是尽可能在冬前选择合适的除草剂进行麦田除草;二是要保护和利用麦田害虫的各种天敌,发挥天敌自然控害作用;三是示范推广利用频振式杀虫灯等杀虫新技术;四是大力推广生物农药,严控高毒农药,推荐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绿色环保型农药防治麦田病虫害,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
(三)小麦水肥一体化技术
小麦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借助压力灌溉系统,将可溶性固体或液体肥料溶解在灌溉水中,按小麦的水肥需求规律,通过可控管道系统直接输送到小麦根部附近的土壤供给小麦吸收。其特点是能够精确地控制灌水量和施肥量,显著提高水肥利用率,具有节水节肥、节地增产增效等优势,是一项应用前景广阔的现代农业新技术。我市以微喷灌和滴灌为主,各镇街要根据生产实际和农民需求,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
(四)小麦机械镇压技术
小麦秋种时,采用机械播前和播后镇压,对于提高出苗质量和防止苗期干旱作用明显。冬前和早春机械镇压,可以提高抗冻、抗旱能力,具有旺长防控等效果。近几年,该项技术我市已经进行了试验示范推广。建议今年各镇街及早谋划,努力扩大机械镇压推广面积。
(五)小麦高低畦种植技术
该技术是滨州市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提出的一项新型节水增产技术,尤其是旱地麦田效果显著。该技术将传统的畦埂整平压实播种小麦,变畦埂为高畦,形成高低两个畦面,高畦与低畦均种植小麦,实现了全田无埂种植,显著提高了土地和光能利用率,具有增产、节水、控草的优势,各镇街可根据本地实际搞好试验示范工作。
五、查苗补种,确保全苗
播后要及时查看出苗情况。对有缺苗断垄地块,要尽早进行补种,选择与该地块相同品种的种子,进行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后,开沟均匀撒种,墒情差的要浇“跟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