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由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资助,曲阜市三孔文化旅游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与澳门山东商会共同主办的2019年度国家艺术资助项目“孔府的嫁妆——《玉虹楼法帖》港澳巡展·澳门巡展”开幕式活动,在澳门大学图书馆举行。
本次展览经过数月精心准备,共撷取了《玉虹楼法帖》原拓精品78套,精工装裱而成,希望通过展示这些文化珍宝,使更多的人亲身感受“先师孔子及其文脉传承”,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所在。为更好的用“儒家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树立家国情怀,促进两地人民的心灵契合做出应有的贡献。
《玉虹楼法贴》
济宁市文化和旅游局申华荣副局长、曲阜市文化和旅游局张宏副书记、曲阜市三孔文化旅游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刘伟、澳门山东商会副会长张良贺先生、宋齐先生,澳门山东商会理事长张希华先生,澳门山东商会副监事长崔秀明女士,澳门山东商会副理事长、澳门大学教授李海峰先生等嘉宾共同出席。
澳门山东商会理事长张希华先生发表致辞。他表示,书法是中国独有的优秀传统文化,“玉虹楼法帖”澳门巡展的成功举行,是把“天下第一家”的“嫁妆”向更多的群众进行展示、宣传,让更多的人亲身感受这千百年的传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三孔文化旅游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为此次展会做出的重要贡献表示肯定。
《玉虹楼法帖》,是孔子六十九代孙孔继涑摹刻的书法丛帖,玉虹楼是孔继涑的书斋号,故名《玉虹楼法帖》。 刻石共584块,分为14类,有“玉虹楼帖”、“玉虹鉴真”、“玉虹续鉴真”、“谷园摹古”、“国朝名人”、“瀛海仙班”、“金人铭”、“隐墨斋”、“黄涪州”、“米海岳”、“祝京兆”、“临《中兴颂》”、“张文敏小楷”、“张文敏书诗”等,编为101卷。其中玉虹楼帖16卷、瀛海仙班帖10卷、临《中兴颂》2卷、张文敏小楷1卷、张文敏书诗1卷,均刻张照书作:瀛海仙班帖专刻张照小楷,均为应制作品,临《中兴颂》刻张照临摹颜真卿《大唐中兴颂》帖,玉虹楼帖广刻张照各种书体,是研究张照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玉虹鉴真帖、续鉴真帖各13卷,摹刻各种古代法书,计有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褚遂良、欧阳询、李白、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赵构、赵孟頫、吴宽、文徵明、董其昌、祝允明、沈周、王铎等200余人的书法作品;谷园摹古帖20卷,摹刻旧拓石刻碑帖,汇拓钟繇、王羲之、智永、李邕、苏、黄、米、蔡、赵等人的名碑书作;国朝名人帖12卷,专刻清人墨迹,计有顾炎武、高士奇、恽寿平、王澍、梁同书等49人的书作;隐墨斋帖8卷,全刻孔继涑书作;金人铭帖2卷,刻六十七代衍圣公孔毓圻书作;黄涪州帖、米海岳帖、祝京兆帖各1卷,分刻黄庭坚、米芾、祝允明书作。
历史上的丛帖以《淳化阁帖》最为著名,是中国最早编选镌刻的一部大型丛帖。其次著名的就是被乾隆视为稀世珍品的《三希堂法帖》,但二者均为宫廷丛帖。作为民间集成的大型丛帖来讲,《玉虹楼法帖》则谓之最者,当为名副其实的。
孔继涑,字信夫,一字体实,号谷园,别号葭谷居士,第六十八代衍圣公孔传铎的第五子。生于清雍正三年(1725年),卒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终年66岁。其一生坎坷多难,但凭其坚强的毅力和不懈的追求,成就了他不可磨灭的艺术贡献和历史光环,留有著作《谷园论书》一卷、《玉虹楼诗词》四卷。在其一生不得志及其落难的逆境中,他用毕生的精力,完成了《玉虹楼法帖》收集摹刻的浩大工程,站在了中国民间法帖收藏创作的巅峰。
《玉虹楼法帖》列民间收藏之最,法帖孤本居多,收录历史明家较全,保存资料丰富,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和研究价值。
第一,曲阜《玉虹楼法帖》作为丛帖来讲,具有其独特性,它不属于任何丛帖的翻版,而是以孔继涑、张照临摹或自书为主体,兼收历史书法名人真迹摹刻而成,自成体系,绝大多数为独作刻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不可多得的历史地位和历史影响。因此,有学者将《玉虹楼法帖》与《淳化阁帖》、《三希堂法帖》并称为中国三大丛帖。
第二,《玉虹楼法帖》历经改朝换代、多次战乱,尽管个别出现残缺或遗失,但基本保存了它原石刻的完整。到目前已知保存完整的法帖原始石(木)刻中,玉虹楼法帖刻石应该是最全面且数量最多的原始刻帖。
第三,《玉虹楼法帖》在中国法帖收藏、摹刻史上,创造了民间收藏、摹刻法帖的奇迹。一般民间收藏多为法帖拓本、散存原版居多,而《玉虹楼法帖》580余帖原石摹刻,均为孔继涑个人为之,其数量之多,涵盖名家之众,当为中国书法及法帖史上的伟大创举。
《玉虹楼法贴》港澳巡展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资助项目,本次澳门首展展期为1月13日—18日,展览首日就有超过千余名观众前来,在澳门社会尤其是艺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澳门商报、澳门日报、澳门莲花媒体和澳门力报等各大媒体争相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