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村书记的完美“嬗变”

日期:2019-09-20 07:11 浏览: 来源:曲阜市石门山镇

张树亮是石门山镇西焦沟村现任党支部书记,任职三年来,他本着“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及,解群众之所困”的思想,在基层党建、民生工程、文明创建、乡村振兴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如今的西焦沟已经是远近闻名的“文明村”“先进村”,张树亮也是名声在外,“网红书记”已经成为了他一张无形的名片。然而,细数这三年的奋斗历程,却也是饱含心酸,风雨不断。

临危受命敢担当 “网红书记”主意多

一颗红心永向党。 没有担任村书记之前,张树亮一直在城里经营着一家影像店,生意还算兴隆,闲暇之余,他经常回到村里帮助群众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还非常支持村干部的工作,村里修路他也是义无反顾的出资出力。因为网民代表的身份,他对于家乡的建设也是十分关心,经常浏览各大网站、贴吧,关注家乡的生产生活问题。2014年11月,他成为了西焦沟村的一名正式党员。当时的西焦沟村是十里八乡中有名的“乱村”,群众与群众之间、群众与干部之间矛盾不断,各类闹访缠访时有发生,各项工作连续多年居全镇末位。就是这样一个名副其实的后进村,面对党组织的召唤,在家人和亲朋好友的反对之下,他毅然决然的踏上了回乡的道路,挑起了村里党支部书记的重担。

汲取民意聚民心。回村接手工作的第一天,他便傻眼了,这个村果真是一个“烫手山芋”,村干部凝聚力不强、村里欠外债30余万元、村里环境脏乱差等等这一切的难题都接踵而至,压得他喘不过气来。然而,他并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所打倒,迅速召集80岁以上老人、离任村干部、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分别召开会议,向不同的人群了解村里的情况和问题,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共同探讨村集体发展的新出路。他把群众的意见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带领村两委成员开始着手村里的具体工作。

禁烧一线送清凉。自从张树亮上任以来,每逢麦收、秋收时节,他总是和村两委成员用电动三轮车拉着西瓜、绿豆汤,来到田地里,把正在劳作的农民和收割机驾驶员召呼在一起,打开西瓜,递上绿豆汤,一边为村民送上清凉,一边向他们宣传秸杆禁烧安全防火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不仅提高了村民们的防火意识,也加快了麦收进度。村民们对张书记和村委班子赞不绝口。

齐力改造村内设施。村里办公场所和幼儿园都已老旧,很多功能已经衰退,不能满足村民的需求。无论是修葺还是改建场所都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这令本就经济薄弱的村再一次雪上加霜。然而,面对困难就退缩绝不是一个共产党员的应有作为,张树亮先是召开党员干部及群众代表会议,共同商讨对策,又逐级上报,寻求党委政府的帮助。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政府的帮助和张树亮的努力下,2016年11月,村委大院和村内幼儿园改造完成,焕然一新的场所令村里的群众心里乐开了花。

移风易俗聚人气。以前村民们红白事都有大操大办的习俗,不仅增加了经济负担也使不正之风蔓延。于是,张树亮积极响应镇党委政府的号召,率先在村里成立红白理事会,制定红白事的办理流程、标准要求,将厚养薄葬、婚事新办、丧事俭办等写入《村规民约》。他还自掏腰包购买了忠孝门和灵棚,村集体集中购买了音响等丧事、喜事礼仪用品,积极推行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另外,他用地道的曲阜方言录制的一段关于移风易俗的村喇叭录音上传到网上,上传于“腾讯”“曲阜头条”“曲阜圈”等多个微信公众号上,短短四天里,点击量就突破了“10万+”。“网红书记”的称号也就在各界人士中传播开来,他个人评为十佳理事会会长,西焦沟村也被评为市移风易俗先进村。

心系群众办实事 心无旁骛干事业

民生建设得民心。一年多来,在张树亮和村委成员的努力下,西焦沟村也算是“小有名气”,然而处理起村民的具体纠纷问题,张树亮仍然要面对个别村民的不理解,不支持。面对这些,他也毫无怨言,只是踏下身子一心一意为群众办事。借助济宁市第一书记的帮扶,村里硬化了路面,疏通了下水道,村南的臭水坑绿化后成为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村里建起了文化广场,新添了各种各样健身器材,傍晚时分的广场上想起了欢声笑语;经常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为村里老人送去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慰问。所有的这些工作,村民们都看在眼里,渐渐的,那些以前不理解张树亮的村民也慢慢的支持村内工作,村民们的夸赞声越来越多。

“幸福食堂”笑开颜。在一次走访中,张树亮发现村里大多数空巢老人一日三餐也吃得非常“凑活”,饭菜卫生情况不能保证,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当时,他便萌生出办食堂的想法。紧接着,他多次召开村支“两委”会议商议食堂之事,很快村里便成立了爱心基金会,通过政府扶助、社会力量捐助、独居老人的子女自觉缴纳孝德善款等方式筹集资金, 2018年7月18日,西焦沟村“幸福食堂”正式开张了。食堂内桌椅、锅灶、冰箱、储存柜等设施一应俱全,为了让老人们吃的放心,张树亮为食堂办理了健康证,并聘请了厨师。该食堂用餐标准为:早餐以面条、包子、粥为主;中餐和晚餐视情况而定,一般两菜一汤,荤素搭配,营养可口。老人们聚在一起吃着“幸福餐”,啦啦家常,一阵阵欢声笑语,一幅其乐融融的幸福画面。

文明之风深入人心。解决一系列民生问题后,张树亮也十分注重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他依托优秀传统文化,在全镇率先打造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经常组织志愿者免费给老人理发,节假日慰问留守老人,开展读书日活动和六一儿童节活动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明实践活动,让文明实践真正有广度、有力度、有深度、有温度,村里常态化的文明实践活动唱响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主旋律。另外,张树亮还十分重视“孝”文化,他成立了孝老爱心基金会专门帮助村里的弱势群众,村里连续两年成功举办西焦沟村“孝德节”,邀请70岁以上的老人吃暖心水饺,看戏曲,免费拍全家福,评选好媳妇,好婆婆。如今,走进西焦沟村,悠扬的四德歌在耳畔回荡,孝老爱心基金孝德碑耸立在村委门口,一面面孝德文化墙散发着正能量,整个村庄处处荡漾着孝老文明新风。


多措并举,勾勒西焦全面振兴最美蓝图

发展才是硬道理,增收才是定心丸。在当前乡村振兴的伟大战略号召下,西焦沟村党支部在党支部书记张树亮带领下,将秉持西焦人践初心、担使命、能吃苦、敢碰硬的“西焦”精神,因地制宜,精准施策,靶向用力,分类推进,助力西焦沟村各项为民服务工作实效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打造西焦村美、人富、家幸福的西焦特色民生品牌。

党建领航,特色文化更浓厚。坚定党建为先,全面围绕“小微权力(公共服务)”清单开展工作,深入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层党建,特别是换届以来,张树亮书记一直致力于发扬光大“孝德治村”的基层社会治理品牌,践行以“孝”为主、拉理平事的招牌。下一步,张树亮书记将带领西焦沟村党支部继续蓄积文化治村的底蕴,提升村级服务水平,以“幸福食堂”为排头兵,使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使党员干部教育成为常态化,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引导文化内生力量发挥主观性作用,依托移风易俗、新时代文明实践、送戏下乡等活动,扎牢文化的红旗,创造性做出并做好西焦沟村“党建+特色文化”这一缤纷亮点。

双管齐下,扶贫堡垒更牢固。自省定贫困村脱帽后,张树亮书记并没有停止扶贫的脚步,两年来的按期走访、定期回访,让村内建立了完善而又实时的贫困户台账,张树亮书记更是对每一户、每一人的情况了如指掌,在产业帮扶脱贫、项目对口分红之外,张树亮书记始终不忘“扶贫先扶智”的工作要点,从教育入手,引导村民破除“等、靠、要”思想,建立“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意识形态,鼓励贫困户自力更生,以少数带动多数,以先进带动后进,保证贫困户真脱贫、脱真贫。不久之后,张树亮书记计划借助雨露计划、志愿者协会等途径,为贫苦户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社会再教育等学习道路保驾护航,提供资金、医疗等重大保障性支持,既为国家与社会输送优秀人才,更是贫困户一次脱贫不返贫的最大保障。

三资创新,资源利用更合理。张树亮书记着力营造党建文化氛围,推动三资创新工作稳步向前,公路公用电线杆改造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阵地,村内空白院墙、街道粉刷为孝德、清廉文化长廊,为群众教育提供了最切合实际的讲习地。张树亮书记还致力于研究开发利用闲置土地、空闲院落、房顶等村内可利用资源,通过党支部牵头,成立专门规划小组,在充分听取民生民意的基础上,对村内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再利用,房顶光伏发电、闲置院落收回置换再开发,闲置土地整合规划再利用,村级三资结构成紧凑型、牢固型,真正实现便民增收两不误。

龙头带动,经济增收更有力。个体小企业解决劳动力就业、村级大产业带动集体发展。在西焦沟村的经济发展规划蓝图中,张树亮书记精确把握村级发展机遇,以现在村内粽子加工、粉皮生产等个体经营为切入点,在解决劳动力就业的基础上,主张对标先进,助力企业稳步发展,徐徐发力,适时带动村内一批人、一个产业兴盛繁荣。紧抓中央扶持资金项目并以此为起跑线,在第一书记的帮助下,贯彻发展“党支部+合作社”模式,开办山羊养殖厂、蜜薯种植基地,党支部总揽,村支两委带头干,党员干部冲在前,平整土地、维修水利设施、保苗育种,保证技术跟得上、学得快,为西焦沟村集体经济发展谋篇布局,为西焦沟村走向富裕前行引路。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张树亮书记始终铭记并践行这句座右铭。今天的终点,明天的起点,日复一日,西焦沟村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在张树亮书记的带领下,朝着既定的目标长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争取早日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西焦沟生活理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