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村镇龙尾庄葫芦套:绿水青山福禄地 田园风貌宜相居

日期:2019-04-15 16:08 浏览: 来源:曲阜市吴村镇

葫芦套民俗村坐落于钟灵毓秀、景色宜人的“龙山”南麓,该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区域面积3000亩,现有村民75户、260人,历史文化悠久,民风民俗独特,是山东省首批传统村落、山东省首批宜居村庄,被山东省旅游局评为省内七个最适合养老村落之一。

相传八仙之首的铁拐李乘云经过,见此地聚风藏气、山青水秀,想要赐福于此,于是便丢下一粒葫芦籽化为大片的葫芦,寓意“福、禄”;洒下一滴酒水化为碧波天池,寓意“福泽绵长”;山水间的灵气又熏陶出了葫芦套人强健长寿的体魄,如此“福、禄、寿”俱全,葫芦套村得以闻名乡里。


山荒院破人渐稀 水枯路崎心渐灰

由于山地产出的贫瘠、山路交通的闭塞、山林环绕的与世半隔绝,二十年前的葫芦套可以说是“穷山沟”的代名词。长久以来,人们生火做饭要么是上山去捡枯枝干柴,要么干脆就是直接砍棵树来烧,自然生长的林木跟不上人们砍伐的速度,村民更缺乏生态保护意识,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山上本就不厚的土壤层越发的稀薄,产出收获越发微薄,山石裸露,荒草丛生,山水也无法保持,再不能耕种,山渐荒、水渐枯。

为了生活,人们不得已之下只有背井离乡外出谋生,在老人们的眼里村内的青壮年少了,沟里挑水的也换成了自己的老伙计,山上石头缝里辛苦锄草的人更是几乎见不到了。而谁家的院墙被雨淋倒了,谁家的门锁锈坏了,谁家的谁又被在外面混好了的小子接走了,这些寂寞、荒凉、了无生气的话题逐渐成了老人们断续无味的谈资。

山林渐渐荒芜,山村渐渐衰败,山民渐渐落寞。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着葫芦吃“福禄”

怎样才能让葫芦套焕发出新的活力呢?面对葫芦套日益破败的景象,村支部书记、主任徐宏心焦如焚。

通过挨家摸底并结合多次的外出考察学习,一条清晰的发展思路逐渐在徐书记的脑海成型: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着葫芦还要吃“福禄”才行。

2010年,徐书记找了几户村民作为试点进行了葫芦种植,取得了不错的成效。2012年,他带领葫芦套村民开始大面积种植葫芦,当年十月葫芦收获的时候,葫芦套确实热闹了几天,给村民带来了一部分的收入,但是热闹过后依然还是冷清,带来的收入也稍显微薄,同时游客增多带来的各类问题又该如何面对?怎么样才能吸引人、留住人,让游客更多的消费?

“舒适、新奇、充实”是吸引游客的重中之重,只有周到的舒适服务才能留的住游客;只有独有的新奇事物才能激起游客的兴趣,才能让游客有参与的想法;只有丰富的充实内容才能让游客意犹未尽、流连忘返。可这些硬件怎么硬?软件怎么软?徐书记陷入了深思。


巧借美丽乡村风 洗脸梳头着绣装

2014年,吴村镇被划为市美丽乡村示范镇,正式启动对葫芦套民俗村的改造工作,山绿了、水秀了、景美了,硬件设施得到了全面提升。

按照村庄发展定位,对葫芦套村内75个农家院落进行了保护性集中修复;栽植各类绿化树木3万株,培植鸢尾、波斯菊等特色花卉10余种;对2000米山石路进行了修缮,实现了村内路面石板化;建成了4000米环村生态水系;围绕跑马岭原始森林、九仙天池等自然风光,打造经典风景区;大力实施了空闲院落整治,与杭州和途集团合作,启动实施了葫芦套“优宿”建设项目,完成4处样板院落的改造建设,通过活化老村落,倡导全新的以民宿为目的地的乡村旅游度假方式;在绿化环境的基础上合理规划“自驾游”“农家乐”经营点,以绿色吸引游客,成为了曲阜文化国际慢城重要景枢。


深挖人文底蕴 弘扬传统民俗

充分发挥山村传统民俗传承保留完整的巨大优势,收集完善、汇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好玩了、有趣了、开心了,软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村庄打造建设了乐和家园、老八路故居、煎饼坊、儒学讲堂等6处特色民俗体验小院;以儒家经典、葫芦文化为主题,建设了葫芦画舍、十二生肖园、景观亭、千米“葡萄长廊”、葫芦湖等文化景区;充分挖掘孔子石、碧霞祠、芦斗寺等历史文化积淀,打造集“儒、释、道”三教相融合的主题风景区;以曹刿论战的长勺战场、呼延屯兵的凤凰城遗址为依托,恢复建设历史传统特色景点,将景点以传承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方式展示出来,将游人带入历史的长河;更成立了“葫芦套民俗表演队”,进行传统迎亲娶妻等表演活动,让游人亲自体验传统文化的乐趣,以人文留住游客。


生态人文相依传承发展相随

山青水秀、鸟语花香构建出生态宜居的田园风光,对生活在现代城市中的人们有着莫大的吸引力;悠悠历史、浓浓古韵弥漫着人文情怀的儒韵乡风,又给他们带来精神上的温暖安宁。在葫芦套将来的发展中,我们更要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理念,尊重自然规律,探寻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统一的有效路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葫芦套不负“福、禄、寿”之名。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