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村镇前寨村:移风易俗润民心 乡风文明一家亲

日期:2019-02-16 12:09 浏览: 来源:曲阜市吴村镇


吴村镇前寨村

移风易俗润民心 乡风文明一家亲


     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能够极大的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只有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才能自觉地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定地执行党的方针、路线、政策,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大局面。吴村镇前寨村通过一系列的移风易俗活动,充分发挥中华传统美德和优秀文化的感召力,在短短几年内村庄由“乱”到“治”,2018年更是被评为“省级文明村”,实现了由“问题村”到“文明村”的华丽蜕变。

前寨村,位于吴村镇驻地西北3.5公里,峪口村南部,两委办公场所为平房式,建筑面积约240平方米,全村共有476户,人口1826人,其中党员67人,外出务工500多人,人均年纯收入12800元。

 

五毒俱全病入骨

     几年前,前寨村是远近闻名的“五毒村”,“脏、虚、乱、差、散”“五毒俱全”一个不少。

脏:环境脏。村内街巷垃圾、“三大堆”随意堆放,每当集市过后行人商贩丢弃的垃圾到处可见,无人打扫管理再加上村内都是泥土路没有排水沟,导致垃圾成山、污水成河、恶臭扑鼻,“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路过一身味”便是村民的真实生活写照。

虚:班子虚。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到2014年期间从未开过党员大会、村民大会,造成群众不知道找谁办事、不知道听谁的安排,党员一盘散沙不管不问,干部推诿扯皮各自为政甚至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村级管理流于形式、如同虚设。

乱:纠纷乱。村内小事没人管、大事管不了,村民除了农忙做农活便不知道农闲做什么来充实自己,纯粹靠打牌、骂街、八卦等负能量来消遣时间,精神空虚,心理无着落,导致矛盾频发。类似村民张玉峰的母亲和徐少林因耕地纠纷在街上持续多日对骂之类的恶劣事件屡见不鲜。

差:精神差。村民情绪低落,没有积极向上的精神,一进村就觉得事事不顺心、样样不如意,日子没有盼头、生活没有干劲,唉声载道、怨天尤人,对未来失去了信心,好多走出去的村民再也不愿回来。

散:人心散。邻里关系淡漠、互不来往,各人自扫门前雪,邻居谁家有事有困难,不闻不问、互不相帮,人与人之间相识不相见、相逢如陌路,没有集体荣誉感。曾经村民徐克超在集市上与他人因言语发生争执,进而发展成争斗,其他村民不仅不上前劝阻制止,反而围观起哄,村民之间淡漠如此。

 

乡村振兴强精神

      现年47岁的孔凡雨在外务工多年,做过销售、干过工程,多年的磨练和在外拼搏,加深了他对家乡的那份思念和眷恋。面对这一“烂摊子”,2014年,新一任的村“两委”干部在党员群众的“质疑”声中走马上任了。新当选的支部书记孔凡雨心里“忐忑不安”,他挨家挨户逐一登门拜访,听取意见,“村里这个样子还能有好么”,村民经常说的一句话深深刺痛了他,村内部分困难群众的煎熬生活更是让他潸然泪下,感到肩上的担子无比沉重。

经过两个多月的调查摸底,理清了思路,找准了症结。村庄发展之要在于强经济、提精神,而发展之本在匡正气、聚民心,激发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要及时了解村民的所思所想,做实做好群众关注的事情;另一方面就是要移风易俗,不遗余力地倡导发扬传统美德,构建与现代文明相适应的新生活、新追求、新风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于群众思想中,使拒绝、抵制陈规陋习成为群众的文化认知和内在诉求,进而把大家的思想和精力集中到脱贫攻坚奔小康这一目标上来,才能让美丽乡村处处清风荡漾、风景如画。

 

丧葬改革势必行

      村民徐玉、徐兵兄弟俩的父亲徐印泉去世的时候正是丧事大操大办的盛行时期,为了给父亲风光大葬让父亲走的有面子,兄弟俩要了6个唢呐,三天多达九次的“叭铪”招待,最低300元的一桌酒席,每位乐师每人每天最少1条烟,200元/天工资;忙工上两三个人能完成的事项找了十几个人去做,每人每天三场酒席三盒烟;帮厨三至五人不等,每人至少一条烟二条毛巾二斤茶叶;丧事完毕之后的谢职酒上两桌酒席八条烟;800元舍好花圈;1600元点歌费。整个丧事下来花费了23000多元,几乎掏尽了整个家庭的积蓄,本来生活尚好的兄弟两家,在父亲的丧事过后吃饭甚至连肉都买不起。

子女为逝去的父母隆重举办丧事既是为了表达对父母的一片孝心,又是为了寄托对父母的哀思。可是在铺张浪费、互相攀比的风气之下,一个好点的家庭都经不起这样的折腾,条件不如他们的家庭岂不是更加困难?村里家家铺张、户户排场又会给村民带来多大的负担?这样下去什么时候才能过上好的生活?孔书记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怎样杜绝因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相互攀比而导致的因婚致贫、因丧致贫事情的再次发生,这就成了摆在孔书记及“村两委”班子一干人面前的第一件事,丧事改革势在必行。

2014年9月01日,在前寨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孔凡雨的主持下,村“两委”班子及党员群众代表表决通过了《前寨村红白理事会章程》,成立了红白理事会,以“让生者活的幸福,让逝者走的尊严”为基调,本着“逝者为大,孝养礼葬”的原则为村民减轻负担推进移风易俗。

2014年9月03日,红白理事会成立的第三天,村里的孔庆英老太太去世了。孔老太太有四个儿子一个女儿,四个儿子均在外创业,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可以说是村内数一数二的人家。在以前子女幼小的时候老太太家生活特别困难,算的上是全村最穷的,孔庆英老人走家串巷靠贩卖煤球将五个儿女抚养长大送入大学,受尽了苦难流尽了血汗,在儿女们长大成人之后亦是孝心可嘉,争着孝顺老人,隔三差五的带老人出门游玩、大包小包的给老人买东西尽孝,让老人安享晚年的富足。在老人得病卧床之后,五六年间儿女们带着老人走遍了全国的各大医院寻医问诊。在老人去世之后,为了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向老人尽最后一份孝心,兄妹五人商量着要大操大办一场,一定要让老人走的风风光光。

老人的二儿子徐俊与孔书记是好朋友,老人去世后徐俊给孔书记打电话说:“三叔,恁二嫂不在啦”,话未说完已涕不成声。

“你节哀,我马上派人过去”孔书记说道。带着村支“两委”一班人到了徐俊家,“徐俊,村里刚成立了红白理事会,严禁铺张浪费,你兄妹几个考虑下是不是由咱们理事会操办?”

“那不行,俺娘辛辛苦苦拉扯大了俺们几个,说么俺也得尽尽孝”

孔书记:“这是我们村为了减轻咱村民负担,刚通过的决议,你家刚好是第一户,你家不办,下一家怎么办?总是要有第一家。”

大哥徐绍玉说:“俺们兄妹几个都想要让老娘风光入葬,俺不差钱。”兄妹几人坚持要大操大办。

孔书记:“你家确实不差钱,都混的不错,旁的家呢?普通的呢?差点的呢?我们可以现在算算你这一场丧事下来要花多少钱?我们红白理事会来给你操办能给你省下来多少钱。把省下来的钱好好的孝敬你爹不是更好?”

“再者说孝顺不孝顺,全村的老少爷们都看到喽,也都知道。你风光大葬,村里顶多是说谁谁谁家摆了多少桌,花了多少钱,在将来总有人会比你摆的多、花的多,但是我们红白理事会来操办,我们村支“两委”给你来主持这个事,你就是第一个,你就是第一家,什么时候你都是第一个这么做的,这样既让老太太走的敞亮又还你兄妹五个一片孝心,多好啊。”

言罢,孔书记带着村支“两委”一班人到灵堂前给老太太鞠躬祭拜。

兄妹五人见到这种情景被他们的真情真意所感心中有所动摇,刚巧这时孔书记听闻兄妹五人之前联系的乐师不能按时到达,立即驱车进城买了两个高品质音箱并下载好哀乐送到现场。

见此情景,徐俊的三叔说道:“小来,你看书记带着村里干部都来了,又亲自买了音箱送过来,对咱们很认真、很尊重,要不咱按村里的制度来吧。”

如此,兄妹五人也就默认了整个丧事由理事会来操办。事后,兄妹五人认真核算了花销明细,发现通过理事会的操作,为他们省下了大约2万元的不必要开支,极大的减轻了他们的负担。

就这样,在村红白理事会的大力推行之下,孝养礼葬的风气在前寨村开始盛行。

 

评先树优花更红

      在红白理事会的基础上,为了更进一步的激发村民敬孝意识,让老人们老有所养,前寨人又提出了“孝贤节”。

在每年的“九九老人节”时期,邀请全村老人们齐聚一堂,一起看演出、包饺子、拉家常,共庆“老人节”,同时对评选出的“好媳妇、好婆婆、好妯娌”“孝贤之星”等先进典型进行表彰,让精选十户孝贤代表现场给老人洗洗脸、洗洗脚,用实际行动做出表率,以“身边事带动身边人、一盏灯照亮一大片”。

 

关爱儿童挽缰绳

      2018年暑假期间,孔书记在街上检查卫生的时候,偶然遇到了村民蔡立宝之妻在街上追她的小孙子却又追不上,突然想到现在村里面年轻的劳动力大部分都外出打工挣钱,留在村里的大部分都是老人和孩子,每到节假日期间,小孩子只有老人在照看,但一方面精力不足的老人难以照看好精力旺盛的孩子,另一方面小孩子的人身安全和学业也无法得到保障,怎样做才能“给野马套上笼头,将小马驹培育成才”涌上了孔书记的心头。

在当月的例会上,村“两委”班子通过研究,决定兴办“村级义务教育基地”,由村里提供场所并号召村里的离休老师义务给孩子们上培训班,为孩子们讲解优秀传统文化,传授国学、补习功课、培养礼貌。

此举一经推出便收到了超出预期的效果,不仅在大街上疯玩的孩子少了,而且经过传统文化的熏陶,村里的孩子越发的懂礼貌、知礼节、明是非,以往结伴下河摸鱼、扎群上山掏鸟的再也不见了。如此一来,既保障了孩子的安全又牵引着孩子们奔跑在成为千里马的跑道上。

 

 

家风家训聚民心

      为了进一步提升村民凝聚力,让村民说真心话、讲真心事,真正把前寨村当成自己家,打造一个温暖和睦的大家庭,前寨村又提出了“传承家风家训  十六姓氏一家人”的概念。

通过与村“两委”班子对村内老人们的走访,整理出了前寨村十六姓氏的家风家训宗族家谱,并将十六姓氏的家风家训统一做成牌匾挂在村内“议事堂”,使每一位来开会的村民时刻感受到自家家风家训的警醒,积极参与到村内各个事项的活动中来,潜移默化之中不断增强村民的向心力。(张亚南)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