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是我国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故乡,2500年前,孔子首开私学之风,收徒讲学,传授“六艺”,更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的美誉。自此,儒家文化扎根华夏大地,成为中华文明的中流正统,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千年传承,生生不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广大人民群众在政治上的翻身、生活上的改善,学习文化的热情空前高涨,曲阜教育也迎来了最为辉煌的时期。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1949年11月,曲阜县机关学校正式成立,拉开了新时代曲阜教育的发展大幕,“村村有歌,户户读书”在民间村落迅速兴起,“至今齐鲁遗风在,十万人家尽读书”的局面再次兴盛在圣城大地。
与时代同声,与人民同心。
伴随着共和国的呼吸,曲阜教育在成长之路上实现了一个又一个成就。50年代,曲阜认真贯彻上级“整顿提高,提高质量,重点发展,稳步前进”方针,将县民办小学全部改为公办学校,中学三年内由1处增加到了11处。按照“教育为无产阶级服务、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全面改革细化学校课程设置,学科类目和教育形式得到极大丰富。60年代,按照“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大力推进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积极创办工读小学,推行教育减负和课程调整,高等教育与普通中小学教育,专业教育与业余教育,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和谐发展新局面全面形成。70年代,曲阜全面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解决教师家属户口、吸收优秀党员教师、举办30年教龄老教师庆祝活动、提高县财政教育经费支出等,尊师重教氛围蔚然形成,其中仅1977年就有79人被吸收入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教育重心转为提高质量,全县学校改造了黑屋子、土台子,大力推行校舍、校具、校门、校墙、厕所、操场“六配套”建设,着重“普通教育、业余教育、幼儿教育”三教齐抓。1985年,曲阜县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工作通过省政府验收,1986年曲阜撤县设市,全面开启现代教育新征程。90年代,曲阜教育明确“以义务教育为基础,职业技术教育为龙头,成人教育为依托,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的办学思路,市级领导建立“四包一保”制度,义务教育普及、旧危校舍改造、两基工程等重点工作依次展开。1995年,曲阜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实现100%,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82%。在实现两基过程中,曲阜新增学校面积达到49.5公顷,新建改建校舍39.3万平方米,添置课桌椅8.2万套。同时,全市455个行政村全部建设农民文化技术学校,青壮年扫盲率达到99.1%。1995年12月,曲阜市“两基”工作顺利通过省政府验收,1996年11月又通过了国家验收。
进入新世纪,开启新征程。
跨越千年,曲阜教育站立在了新的起点。2001年开始,曲阜市做为省级“两基”验收先进县市,开始实施“双高普九”工作。实施校舍安全改造工程,累计投入工程资金1亿余元,新建、改扩建校舍33.8万平方米。推进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3186万元,购置微机6743台,建设多媒体教室596口,完成40处中小学音体美卫器材配备。开展市教育信息中心建设,建成了教育城域网,全市所有中小学接入教育网,实现了“校校通”。投入342万元,完成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特殊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费就读,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95%。曲阜市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巩固率分别为100%、98%。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90%以上,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占高中段在校生比例达到43.5%。2013年,在双高普九成果显著的基础,曲阜教育再次发起自我挑战,创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3年里,曲阜市投入资金4.5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舍 36.4万平方米;按省定标准为所有中小学(含教学点)改扩建操场,82处学校铺设塑胶操场;新建、改建学校餐厅61处,改造水冲式厕所86个;为每一处学校按省定标准配备师生用机、班班多媒体、各类教学实验器材和图书。在全国首创“农村教师上下班乘坐免费公交”政策,推行教育督导责任区制度、“1236”改革创新工程,入选山东省“1751”改革创新项目县市等。2015年11月曲阜市顺利通过国家评估验收,荣获“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称号。
担时代重任,办满意教育。
教育工作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曲阜并未因尺寸之功而有丝毫懈怠,自2016年起,曲阜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中心,提升基础性工作和推进改革创新双线并进。打造党建品牌,成立教育党工委,推行公办中小学和幼儿园党建全覆盖,向100余处民办学校、幼儿园派驻党建工作指导员,教育党建成为全市行业标杆。先后投资7.4亿元,开展解决城镇中小学大班额工程建设,完善幼儿园居民区配套,满足了群众就近入学需求。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深化教师绩效考核、县管校聘,创新教育集团化办学,实行幼儿园星级管理,推行名师工作室,大规模开展教师培训,教育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同时,2018年,曲阜全面启动杏坛教育基金,化解一中教育债务,教育发展实现轻装上阵。落实素质教育理念,校园传统文化、青少年科技创新、校园足球等成为响誉省内外的品牌亮点。2019年5月,山东省小学课后服务观摩会在曲阜举办,曲阜有关经验成为各地学习的样板,曲阜教育再次向世人展示了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坚定决心和切实行动。辛勤耕作换来累累硕果,2019年,曲阜市高考3人被北京大学录取,在名优学生培养方面继2002年以来再创新高。中考500分以上1110人,比2018年增加475人。两所学校综合排名在济宁市同类学校中名列第一,8所农村学校跻身济宁市同类学校综合排名前15名。
回望来时路,砥砺再前行。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曲阜教育事业经历了一个从弱到强、从初创到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学前教育方面,1952年,曲阜县政府在孔府南“喜房”内开办曲阜县机关托儿所,1期入学儿童20人,教师3人;现在曲阜共有各类学前教育机构169处,入园儿童近2万人,教师1500余人。小学方面,1949年在校生约9000人、教师259人;现在曲阜小学生数量超过4万人,教师 2641人。中学方面,1949年曲阜师范学校附设2个初中班,1952年在颜庙街建立第一所曲阜中学,首届招收一年级4个班,学生197人,教师12人;现在曲阜市中学达到30处,学生28000余人,教师2643人。1956年高中部首期招收学生103人,现在曲阜有普通高中3处、在校生8863人。职业教育方面,1958年,曲阜县创办农业中学,在校生1000余人,现在曲阜市职业学校有2处,在校生超过8000人,与普通高中并行成为曲阜教育发展的两驾马车。另外,驻地高校方面,曲阜做为一个县级市,1956年,全国第一个设在农村的高等学府——曲阜师范学院在城西落成,现在曲阜市内驻地高校增加至4处,这在全国都是唯一的。目前,曲阜市覆盖城乡教育服务体系已十分完善,在办好公平优质教育,建设教育强市的发展之路上越走越宽。
如果说,共和国70年的辉煌历程是一本皇皇巨著的话,教育无疑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新中国七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曲阜教育在波澜壮阔的历史洪流中始终秉承传统,开拓创新,勇立潮头,与时俱进,实现着基本普及向基本均衡再向高质量发展的跨越。在未来发展中,曲阜教育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中提出的“9个坚持、6个下功夫”,不忘初心办好人民教育,牢记使命培育时代英才,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福祉续写华章,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