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鲁国故城大遗址东北部观光道内侧,五泉庄地界北段,有一处泉池,呈八边菱形,东西长24米,宽13.6米,深约5米,为青石垒砌,据说是明代洙水河的源头。泉池处于防山、八宝山高阜蜿蜒延伸的末端,山地丘陵向平原过度地带,地下泉水丰富,是古人认同的风水宝地。
清乾隆八年(1743年),孔子裔孙孔继汾、孔继涑看到泉池淤积,筹集银两,征派民夫,重新修建并疏通了河道,在五泉庄北掘得了这块古碑,上刻四字“浚复洙河”,用实物证明了明朝曾经修建过泉池。后来,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山东巡抚长麟、清同治十年(1872年)山东巡抚丁宝桢又相继疏浚过洙河,使得“大圣人遣踪,余润千载,不可磨灭”。
民国时期,上海中国济生会的张淦杨、邱培源等人来到曲阜,目睹了洙河枯竭,涓水不流,既病农田、更关文化,便与孔府计议,以工代赈,急为修浚,工程于1928年夏历六月十九日启动,七月朔日开得五泉来脉,清流涌出,洋溢洙河。
“浚复洙河”碑及泉池,1986年11月被公布为曲阜市文物保护单位,并设置了保护标志牌,2012年,将泉池与“浚复洙河”碑保护项目作为孔孟遗产地世界银行贷款的项目之一,对泉池进行了清淤和修复,并为“浚复洙河”碑修建了全木质结构六角重檐攒尖亭以更好的保护展示。目前看到的泉池为上海济生会修复时的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