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到的这片藕塘种的是紫莲藕,作为一种以赏花、吃莲蓬为主的观赏类新品种,它背后还隐藏着很多商机:出产的像胡萝卜一样大小的莲藕能卖到每节两元,还可以做成盆栽荷花……”7月10日,曲阜市姚村镇庙东村村口热闹非常,来自全镇40多个村的村党支部书记一个个手拿小本和手机,又是记又是拍,足不出镇取真经。庙东村和周边绝大多数村子一样,前不着湖后不挨河,3年多前,瞅准了莲藕产业发展的前景,非要在这个陌生领域闯出一片新天地。“我们走遍了湖北、江苏等莲藕主产区,发现区域内的气候非常适合旱藕种植。”庙东村党支部书记颜浩说,村里的沟渠很多,但常年废弃、资源浪费,旱藕种植让坑塘变废为宝成为了可能。
农村人对新作物、新技术、新品种有着天然的疑虑,尤其在得知修整坑塘、铺设藕膜还需要额外投入后,任凭村两委再怎么开动员会,还是没人愿意跨出第一步。于是,2015年,颜浩自掏腰包搞试点,在一条废沟里播下藕种,并在第二年的收获季,把村里的老少爷们请到了藕塘边。换上了连身皮裤,猫腰把手往泥浆里一伸,在众人半信半疑的瞩目中,第一根一人多高的大莲藕破土而出,村民们睁大眼、张大嘴,甚至激动的鼓起掌来。而颜浩也顺水推舟,挨家分了3斤多用深井水和有机质种的生态藕,鲜藕又脆又甜,村民们吃的直竖大拇指。
看到村民们的反应,颜浩心里有底了。果不其然,很快就有村民把土地流转了出来,支持村里成立起莲藕种植专业合作社,坑塘散种变成了大规模连片种植。“村里祖祖辈辈都是围着一麦一棒讨生活,咋也没想过现在满眼荷叶荷花,还能赚大钱。”提起出人预料的莲藕经济,在基地打工的村民宋明玉乐得合不拢嘴,他给记者简单算了笔账,一亩藕塘能比一亩小麦多收入4000多元。再好的项目,老百姓不买账就难以落地生根,推广和普及做的不到位,就很难形成规模效应,也难以成为引导乡村振兴的产业。深谙此理的姚村镇一方面帮助庙东村规范合作社专业团队建设,请来专家,培训合作社自己的技术员队伍,同时,把周边同样具备旱藕种植条件的村子带到庙东参观学习,提供“设施建设+种苗提供+技术指导”的一条龙式服务,让紧跟莲藕产业发展脚步的村子不走弯路、一步到位。
记者在毕家村看到,50亩的沟塘已经全部完成建设,藕膜上方先是20公分有机质和20公分的深井水,藕塘套养泥鳅和龙虾,每亩利润能达到近8000元。“泥鳅和龙虾都像是水质的检测员,一旦使用药马上就会出问题,另外咱们村水资源并不丰富,控好水也是个技术活。”毕家村党支部书记颜井利感慨,还好有庙东村的技术员手把手做技术指导,藕塘才会快速成型。一村莲藕兴,百村嗅荷香。短短3年时间,庙东村莲藕产业不止辐射了周边村,连吴村、书院、小雪等曲阜其它镇街也纷纷前往学习,而庙东村,不仅没有遮遮掩掩,反而是把技术、种苗、人才倾囊相授。“产业振兴的前提是形成项目集聚,在具备一定的规模和体量后寻求深度发展。”姚村镇党委书记孟双建表示,目前,姚村镇正以庙东村为田园综合体的发展试点,依托莲藕产业拓展生态旅游、藕产品深加工、荷花主题文创产品开发等,真正实现产业化的立体发展,驱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