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70881004340213M/2018-02036 组配分类: 区域规划
发布机构: 曲阜市尼山镇 文件编号:
成文日期: 2018-11-16 废止日期:
有效性:

尼山镇乡村振兴实施规划(2018——2022)

来源:曲阜市尼山镇 浏览: 日期:2018-04-02 14:38


一、实施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和尼山在乡村振兴中的前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今年初,改革开放以来的第20个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颁布,是对新时代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顶层设计,更是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部署。


近期,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山东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5个工作方案,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提出的山东要充分发挥农业大省优势,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的指示,为全省做好乡村振兴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审视自身,我们尼山是传统的农业乡镇,近年来依托尼山圣境项目的建设,正由农业乡镇向文旅强镇转型。但作为库区、山区和革命老区,农业、农民、农村仍是尼山的发展的根本。乡村振兴战略可以说是为尼山发展息息相关。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未来五年,伴随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作为孔子故里,儒乡圣地,尼山必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如何把握机遇,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推进尼山农村全貌的深刻变革,成为尼山发展的重要课题。


二、当前尼山镇推进乡村振兴取得的发展成果


以壮大产业为重点,着力打造文化产业新高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区。产业发展是尼山振兴的“造血工程”,更是资产资源变现的关键环节。近年来,以乡镇主体功能区理论为指导,谋划了东部文化旅游、西部现代农业的 “一体两翼”产业布局,积极实施两翼齐飞战略,东部以尼山圣境为引领,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西部以农高园为依托,加快现代农业项目培育,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实现跨越发展,近五年内有四年荣获济宁市“镇域经济发展先进镇街”称号。


文化产业形成品牌。投资100亿元的山东省文化产业一号工程“尼山圣境”项目加快推进,目前,孔子像建成,核心建筑大学堂主体已完工,正内外装修,尼山书院酒店正式对外运营,今年九月份项目一期正式开园。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借助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产权改革的机遇,把握政府主抓基础设施配套、招商主攻产业导入、村集体主推产权流转“三个重点”,大力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的流转招商,积极发展了以七间民宿、原乡民宿、圣源小镇为代表民宿产业,引导西官村、圣源村等村集体成立了旅游公司,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行了先行尝试。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2011年,尼山在全市率先实施土地流转,创造了“尼山模式”。近年来,重点梳理“低效地块”,不断优化流转方向,大力推进土地二次流转,在承包主体上完成了由散户向大户、个体向规模企业的流转。在西部3.8万亩耕地全面达到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基础上,引进了投资2000万元以上的生态农业项目20个,探索出了以尼山红葡萄科技园、虹美小镇为代表,通过建立合作社,以产业分红带动农户脱贫致富的产业扶贫模式。同时,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创建了省市级“一村一品”村3个、省市级示范社9家、济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


以提升镇域风貌为抓手,建设国家级特色小镇。一是致力于提升镇村面貌,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大力整合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市级连片治理等项目资金,重点投向绿化、亮化、硬化、美化等工程,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示范片区连续三年跻身济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片区。今年顺利完成“济宁市重点示范镇”、“省级特色小镇”、“省级绿色生态示范镇”、“国家级特色镇”的四连创工作,为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二是实施山水林湖系统治理,擦亮生态底色。完成国家级孔子湖湿地公园建设,实施荒山绿化造林工程,开展各类环保整治行动,有效改善镇域生态环境。


以培树乡风为保障,绘制儒乡圣地新画卷。尼山在乡风文明建设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尼山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大力推动乡村儒学工程,促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村进户、入脑入心,不断倡导文明新风。对美丽乡村示范村实施文化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工程。一方面完善阵地建设。结合村庄风貌,以村庄主街道为基础,规划传统文化示范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个分区建设,通过打造文化主题胡同,主题节点景观等,让村民随处得到耳闻目染的熏陶。另一方面丰富活动内容。以“百姓儒学节”为载体,开展圣地人家、“尼山好人”等评选活动,设立孔子学堂,邀请儒学讲师到村传授传统文化,推行善行义举四德榜、移风易俗等,在丰富百姓的文化生活的同时,弘扬传统美德。


以建强党建为基础,全面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加快实现乡村善治,组织建设是保障。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坚持多维度、多层次学习,完善“智慧党建云平台”建设,将学习贯穿于工作生活中。创新管区下沉驻村工作,实行村级财务管区审核和周例会制度,拓展管区职能。创新实施了“一片三点”党建示范片区建设,促进党建+美丽乡村+基层社会治理融合发展,激发基层组织活力。


三、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


(一)产业融合的实现依然任重道远。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没有产业支撑,就解决不了就业和增收问题,必定导致人走村空。当前产业的匮乏依然是主要的制约因素。


一是资源整合利用还不到位。以乡村旅游为例,还没有充分将生态、文化等“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品牌优势”;村庄资源的价值还没有充分挖掘和利用。此外,部分村依赖旅游、矿产等资源可以引入产业,但对于缺少资源的村庄来说,产业的导入仍然无法破题。


二是“产业下乡”的积极性还没有真正掀起。因为人、财、地等制约因素的存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导致了产业引进的多,最终落地建成、产生效益的少。


三是集中扶持型的打造推广性不强。当前集中扶持的产业虽然能在短时间内做大做强,但是产业发展的可复制性及政策退出后的可持续性不强。


四是存在盲目壮大规模的情况。如一些农村合作社在产业发展上缺少成熟发展规划、产业链条等,盲目的大规模流转土地导致产业的失败、土地的低利用率。


(二)人的制约因素。


一是村干部的能力素质良莠不齐。组织振兴中村干部是关键。但是当前部分村干部年龄较大,文化层次较低,接受新事物的积极性不高,带领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子不宽,成为了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是缺少人才的“回流”或“流入”。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体制下城市偏向的战略、市民偏向的分配制度,进一步加深了城乡分割、土地分治、人地分离的“三分”矛盾,特别是进村务工的潮流导致了农村空心化,“出门打工挣钱、干到老了再回家”成为了老百姓的普遍认识。


(三)资金、土地方面的制擎。资金的匮乏导致了农村基础设施的短板无法尽快补齐。由于历史欠帐,以及发展不均衡,农村道路、供排水等基础条件依然与城镇比有较大差距。此外,土地指标的匮乏成为了乡村产业导入的重要障碍,亟需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村宅基地的优化利用等具体政策的落地实施。


四、2018—2022年尼山镇乡村振兴总体规划


推进组织振兴


组织振兴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政治支撑”。着力从健全组织、建强队伍,强化保障上出击,建成科学有效的乡村治理体系,为乡村振兴搭建结实的“骨架”。


一、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突出政治功能,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加大农村干部学历教育和后备干部培养力度,抓实党支部书记轮训、村干部培训工作,合理调整农村党组织书记年龄结构、文化层次,打造一支政治素养高、业务能力强的农村党组织书记队伍。


二、加强农村党员干部管理。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在全镇党员范围内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党员亮化记分管理、党员划片定岗联户、党员承诺践诺评议工作为抓手,提升农村党员严格党内政治生活,以“主题党日”为载体,抓严抓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基本制度,保证农村组织生活的正常开展。创新实施管区干部下沉、党委综合巡查的工作制度,补齐了镇到村一级的巡查机制,主动发现问题、推动工作。


三、加强农村组织保障。强化制度保障,健全村级组织工作制度,推进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民兵、妇联等村民自治组织功能齐全,作用显著。强化经费保障,确保镇域内各村每年财政补助村级组织运转经费全部到位,结合集体经济发展情况,制定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方案。鼓励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统筹整合资金重点扶持集体经济薄弱村、空壳村,到2022年全镇基本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强化场所保障,增加对场所陈旧村的资金扶持,鼓励村集体合理新建、修缮村级组织场所,统一配置村级办公设备,完善村级办公条件,实现村级组织场所功能齐全,设施完备。


推进文化振兴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以乡风文明为保障,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促进文化兴盛,提振尼山农村精气神。


一、倡导树立乡村文明新风。深化乡风民风建设,组织开展“尼山好人”、“好媳妇、好婆婆”评选活动,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的道德自律作用,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推广和完善善行义举四德榜评选,形成德业相劝、过失相规、守望相助、患难相恤的社会风尚。深入开展移风易俗行动,提升婚丧嫁娶简约庄重的仪式感,推动红白理事会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倡导婚事新办,引导广大农村青年树立新型婚恋观,推行免费颁证和婚礼式颁证服务。倡导厚养薄葬,文明办丧,深入开展文明祭祀活动,到2022年,建立覆盖全镇居民的殡葬公共服务体系,各村建成公共祭祀点,倡导文明祭祀。


二、抓实儒学普及。利用孔子学堂作为推动儒家文化进农村的重要载体。按照有场所、有门牌、有章程、有儒学讲师、有培训计划的“五个一”标准在42个行政村建设孔子学堂。儒学讲师利用农闲时节、周末等时间,邀请儒学讲师到村讲授《论语孝道读本》、《论语精粹》、孝悌之道等内容,弘扬传统文化,诠释核心价值观内涵,促进村风民风向上向善发展。


三、持续推进乡村文化建设。进一步完善文化阵地和文化队伍,加强文化礼堂、乡风家风馆、农家书屋、文体广场等文化阵地建设,推进圣源村新时代文明传习中心、颜母庄红色文化基地等重要文化设施。到2022年实现村级文化大院、文化广场基本全覆盖,村村拥有“百姓大舞台”,村村拥有文化队伍。进一步丰富农村文化活动。积极邀请山东梆子剧团、济宁市文化艺术团、曲阜市剧团等到尼山开展文化演出活动,发挥“文艺轻骑兵”的作用,满足了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推进生态振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振兴是区域发展的根本,生态“亚健康”,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统筹镇域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打造让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尼山”。


一、持续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坚持把改善全镇居民生活环境作为首要任务,重点改善村庄水电气、路网、照明、垃圾无害处理等基础设施条件。加大力度推进环库路、圣源大道、XO79道路拓宽改造,深入实施农村道路入户工程,确保到2022年全镇农村实现“户户通”,解决村内道路泥泞、村民出行不便等问题。推进无害化厕所改造,到2020年完成全镇农村改厕工作,让全镇居民用上洁净厕所。大力整合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市级连片治理等项目资金,投向村庄亮化、绿化、美化工程,五年内实现镇域村庄主要道路照明全覆盖,村庄绿化率均达到30%,村居环境大幅提升。


二、加大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依托国家级孔子湖湿地公园建设,兼顾库区湿地保护和合理开发,修复自然生态系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水质、保护尼山本地生物多样性等功能。开展森林抚育项目建设,大力实施荒山绿化造林工程,未来五年实现荒山造林面积逐年增长,构建尼山天然生态“氧吧”。开展各类环保整治行动,加强对小散乱污企业的专项整治,促进全镇综合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推进产业振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没有产业振兴就乡村缺少经济支撑,产业振兴关系着我镇从文旅强镇到文旅经济重镇的转变,更关系着全镇村庄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中的深刻变革。积极推动农业“新六产”发展,不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农业新旧动能转换,实现产业富民、产业兴村、产业强镇。


一、继续做强文化旅游产业。推进尼山圣境项目2018年开园运营,加快二期耕读书院、贤林书院、全球孔子学院联盟基地和三期尼山创意产业园、尼山国际艺术中心建设,确保2022年项目整体全面建成。以尼山圣境为引领,引进建设一批文化旅游项目,做大做强做优文化旅游发展板块。五年内再引进5个以上、总投资1亿元以上的文化旅游项目。打造成为特色鲜明、配套成熟的5A级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年游客量突破200万人。


二、加快现代农业项目建设。以农高园为依托,加强内联外引和载体建设,适度拓展招商类别,以绿色低碳为目标,大力发展农业深加工、中医中药、商贸物流、信息产业,建设成为体系完善,业态丰富的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发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乘数效应,推动农业发展价值倍增。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支持发展尼山红葡萄、彭庄大籽一号石榴、苏村香椿芽等果蔬农产品深加工培育,到2022年创建一批农产品种植示范基地,打造一批在济宁市、曲阜市知名的农产品品牌。


三、加快新型经营体系发展。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继续规范土地流转,鼓励开展集体反包倒租的“东余模式”,推进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积极盘活土地资源,实施土地复垦、工矿废弃地利用等项目。积极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到2022年新增农业专业合作社5家以上,新培植农业龙头企业3家以上。


推进人才振兴


没有强而有力的人才支撑,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乡村振兴,尼山是山区、库区、革命老区,“底子薄”、“经济差”,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是我们亟需破解的现实难题。拓宽人才引入方式,加强优秀人才培养,把人才“引进来”、“留下来”、“用起来”,让想为农村干事,想为农民办事的人才发挥作用,才能为尼山的乡村振兴构建起人才资源“宝库”。


一、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实施乡村技能培训计划,通过田间课堂、网络教室等方式,对农村劳动力进行普遍培训。依托农科大讲堂、“庄户学院”、农民讲习所等平台,让优秀村党支部书记、致富能手等现身说法,提高培训针对性、实用性。发展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培育一批乡村工匠、文化能人。


二、支持各类人才返乡。以乡情乡愁为纽带,以大学生、进城务工人员、退伍军人等群体为重点,吸引更多人才返乡当“创客,”投身现代农业,培养造就心怀农业、情系农村、视野宽阔、理念先进的“新农人”。


推进民生工程


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补齐尼山农村民生短板。


一、深化扶贫攻坚工作。建立“立体”的精准扶贫体系,积极培育扶贫项目,推进输血向造血转变的产业扶贫模式。严格低保准入,在低保救助申报程序审查上进行改革试点。


二、加快建设“教育名镇”。专项扶持教育硬件提升,完成尼山益海小学儒士楼工程,建设国学教育实践基地1处,探索儒学进校园新路径、新形式。


三、实施“健康尼山”工程。财政列支建立专项医疗惠民基金,不断完善“低保救助+互助养老+惠民医疗”的立体医养结合体系。2022年完成尼山保健医院建设,提升镇域医疗卫生水平。


四、推进和谐尼山建设。全面贯彻信访工作条例,加快信访“三室一网”工程建设。深化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实施“天网工程”。严厉打击偷采砂资源等违法行为,维护社会良好秩序。


分享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