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雩坛的故事

日期:2018-12-29 10:21 浏览: 来源:曲阜市鲁城街道

 在曲阜市大沂河北岸,东104国道路西,有一座枝繁叶茂、绿树成荫的人工筑建土台,周边有苍松、石栏围挡,外部由草坪和绿植环绕,这里就是舞雩坛。

雩是古代祭天求雨的一种祭祀名称,命女巫为舞,增加了舞蹈的成分,称作“舞雩”。清刘宝楠《论语·正义》曰:“舞雩者,雩时为坛设祭于此。有乐舞,故曰舞雩”。所以祭坛又叫“雩坛”或“舞雩坛”。

雩有两种举行方式:一是“常雩”,也称“龙见而雩”,就是天上七星宿呈现龙形,一般在谷物成熟的四月前期举行,祈求上天保佑,五谷丰登。二是“不时雩”,观天行事,没有固定的时间和日期,干旱严重便雩。鲁国的编年史《春秋》对此记录:雩而得雨曰“雩”,不得雨则曰“旱”。届时,国君率领文武百官、乐师女巫,来到舞雩坛上,表达对昊天的崇敬,虔诚地拷问自己执政能力和职责,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春秋末期的一天,阳光明媚,春意盎然。孔子在大沂河沐浴之后,带领众弟子们登上舞雩坛,谈论志向,抒发情怀,探讨人生理想,并点名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发言。曾皙回答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他的回答得到了孔子的赞许,孔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他与学生站在高高的雩坛上,望着沂河滔滔的河水,发出了愉悦的感叹:“浴乎沂,风乎舞雩!”,呈现出孔夫子带领学生走进自然,把无形的知识聚焦到有形的地点,灵活洒脱,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舞雩坛的功用在清末就已经结束,也失去了昔日的庄严和喧嚣,但是它承载的古代文明深深地嵌在历史记忆中。这一文化遗存的科学保护、合理利用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经多方研究论证,坚持地上遗迹保持原貌,彰显历史的沧桑;地下遗迹之上不得种植大型灌木,以防止其根系对遗址造成损毁,或草坪、或石铺,依据地势建成了一个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公园。每当清晨,这里可以看到晨练人的身影;到了傍晚,又成为了周边群众休闲娱乐、运动健身的好去处。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