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快美丽乡村振兴进程中吴村镇积极探索村集体所有制有效实现形式,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大力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繁荣,以强化创新,科学推动,让农业转调蹚出乡村振兴之路,尤其围绕本镇“项目立镇、旅游兴镇、水利活镇、林国强镇”战略目标的实施,循环渐进,走出了一条“振兴乡村产业旺,典型引领促发展”的新路子。全镇26个村各具特色、亮点纷呈。
产业旺——高楼葡萄再上高楼
吴村镇高楼村素有林果之乡之美称。自1986年开始发展葡萄,一举成为闻名遐迩的葡萄专业村。其实高楼村一向就注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种瓜种菜已成为该村的传统习惯。由于土质适宜,他们种植的西瓜皮薄、沙瓤,备受市场青睐,加上后来的葡萄,形成了农业增收三大格局。“高楼村,三大怪,西瓜葡萄加青菜”的歌谣乃是真实的写照。
胆大尚且武艺精。随着市场的变化,从九十年代中期高楼村一品独秀,种植业也由“三大怪”向“葡萄红”上转变。由于他们生产的葡萄品种多、品质优、产量高,每逢收获季节,来自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州等地客商纷至沓来、争相收购,田间地头、大街小巷都成了“不是农贸集市,胜过农贸集市”的葡萄交易场所。这种动人场面从七月上旬至八月底,至少持续四五十天,好一个“群英聚会话丰年”。从此高楼村名扬四方,也辐射带动了周边村的葡萄产业发展,相邻的丛庄、吴村、前寨等村也相继成了种植大户,“一花引来百花香”。但高楼村人目光远大,丝毫没有“小富即安”,他们与时俱进,既为30年巨变而感到欣慰,又为葡萄提质升级创增收铆足了劲,在如何做大做强打响高楼葡萄品牌文章上着重下好了“三步棋”。在品种上由单一的巨峰向藤稔、京亚、早丰王、玛瑙、夏黑、阳光玫瑰等多个品种上发展;在种植模式上由传统种植向保护地、恒温大棚进军;在经营模式上也由“二郎神”、个人单挑组织货源找市场向合作社统一销售服务上转变。为统一服务,提高果品科技含量赢市场,高楼村因势利导,采取了“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成立了曲阜市利民葡萄专业合作社,由村主任任社长,至今合作社已吸纳社员800多名,高楼村葡萄发展空前高涨,目前,全村实现了“人均一亩园”。近年来,面对市场的急剧变化和消费者需求,个大、质优、口感好的高档果品愈来愈受欢迎。为此,高楼村又打起葡萄提质增效的“小九九”。去年三秋尚未结束,村支两委一班人依然坚持“走出去取经探宝,请进来指导换脑”的发展理念,先后组织党员骨干、科技示范户、群众代表四下莱西考察。到小草沟葡萄基地拜师学艺后,学习冬暖大棚葡萄栽培并将技术人员请进村指导,利用一百多亩的旧宅基复垦耕地做示范试验,唱响了一曲“资源变资产,旧宅変果园,冬暖式大棚葡萄创增收”的致富曲。目前,这片立体种植基地已按“支部+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分配到户,在合作社统一技术指导下开始苗木管理,这片园子由于独具特色被命名为“骊珠葡萄生态观光园”。其园内的大棚设施建设竣工后,棚外纵横交错的道路全部硬化,棚内新栽植了藤稔、阳光玫瑰等优质苗木。从此,生产运输方便优质的葡萄住进了暖洋洋的大鹏,有了舒适安逸的家。眼下这一座座高档整齐的冬暖大鹏耀眼夺目,既成了集体壮大、农民增收的样板,又为九仙山旅游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旅游兴——龙尾庄脱贫致富引客来
龙尾庄村地处九仙山腹地,为济宁市美丽乡村示范片和文化慢城区域。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龙尾庄“巧借东风好撑船”充分发挥“三面环山一面水”的自然资源优势,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脱贫致富的“拿手戏”。该村现有人口1890余人,由龙尾庄、葫芦套、大河崖、红山子、会泉峪5个自然村形成,面积大、战线长,人均只占有几分耕地。为寻求致富增收的路子,村班子解放思想、穷则思变,补齐短板在葫芦套、会泉峪被打造成民俗村的基础上,率先在发展葫芦套民俗旅游上做文章,葫芦套村是一个仅有260余人的小村,现居住人口不足30人,大面积宅基遗弃空闲。于是,该村借助镇政府全旅游策划设计的机遇,重新整合资源,通过招商引资,吸引能人客商前来投资兴业,千方百计化解融资难题,利用空闲院落,打造了18家民宿。同时利用这些石墙、坯垒的老宅基,办起了老式农具陈列馆、小酒肆、杂货铺、刺绣坊、百花园、百鸟园、煎饼坊,开设了“十大碗”酒店。让人们在原汁原味的古村落中记得住乡愁。为活跃文化生活,并在村中开阔地带建起了乐动广场、戏剧大舞台,戏台对面还设有喷泉等设施。旨在让游客在观罢美好风光中,慢下来顿足听戏、赏花逗鸟、到酒馆洗尘品尝传统风味的“十大碗”。到民宿下榻,体验家的味道,完全打破了以前那种“风光秀丽无限好,旅游途中不留人”的尴尬局面。与此同时,为促进五个村庄“全域游”,实现旅游兴村的致富梦,村里还组成乡村旅游考察团到五莲县九仙山靴石村学习经验,借“他山之石”促发展,成立了龙尾庄农家乐协会,至今已发展农家乐、餐饮部98家。年接待游客3.5万人次,尤其五一、国庆节、春节等旅游黄金时段,每天中餐席开可达数百桌。昔日无人问津的穷山僻壤变成了乡村旅游的“萨拉热窝”。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山里佬”变成“大掌柜”“店老板”。醒酒池生态园老板徐汝甲、葫芦套饭店经理孔文平等经济能人分别成为餐饮行业的佼佼者,每年创收二、三十万元,被誉为“山沟里的致富大王”聚金长廊。在解决农民脱贫增收的基础上,村里还利用招商引资成立了曲阜市葫芦套生态观光有限公司,一年可为集体增收30余万元。由于乡村旅游的风生水起,当地农户的土特产品也成了不愁销路的“香饽饽”。前来的游客沿途随时可买到称心如意的山货和市场上罕见的中药材。
项目秀——前寨村集体壮大补短板
吴村镇堪称林果之乡,其中仅山楂一项年产量可达百余万斤,前寨村也是生产山楂大户之一。但在长期的果品生产中,由于受市场制约,价格忽高忽低,有时每斤只卖到几毛钱,丰产不丰收。广大果农曾为销售犯难而反映强烈。为增强发展后劲,返乡任职的经济能人、村支部书记孔凡雨,对此看在眼里想在心头。于是,和一班人商定,在反复论证考察和争取到上级扶贫项目的基础上,决定利用本地丰富资源,新上一个山楂加工项目。让果品变商品,让资源就地增值变金钱。为解决当地货源“吃不饱”的问题,并与平邑、费县、临朐、邹城、泗水加强联系,及时了解市场行情,广开货源渠道,恰当安排加工计划。目前投资200余万元的圣仙山果品加工有限公司,其生产机械等设备正在投入安装扫尾。据了解,该村果品加工着重生产药品市场需求的山楂片,正常投产后可直接解决经济困难,拉长农民增收的产业链条。
这三个村仅仅是吴村镇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为达到“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目的,吴村镇党委政府因势利导,在不断总结推广这些集体典型的同时,更注重宣传“新乡贤”—返乡大学生的创业做法。
新乡贤——学子归巢创业忙
走进九仙山园艺基地,一对大学生正在鲜花盛开的冬暖式大棚忙碌着。采访获悉,这对大学生为夫妻俩,一个叫吕凯,一个邱凤云,二人大学毕业后,原在兖州高新区农高园工作,随着九仙山旅游环境的提升,五年前邱凤云便和丈夫双双辞职,到娘家的东岭村承包土地,建起占地十亩的花卉大棚,养有蝴蝶兰、凤丽、财宝、绿萝等十多个品种。大棚养花全部采用过滤换水器及营养基质的高科技栽培,其产品远销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供不应求。不仅如此,慕名前来观光的游客见到他们的花卉均爱不释手,临行前总要捎带几盆作为行程中的纪念,不忘到此一行。夫妻花卉基地如此红火,赢得了世人夸赞,吕凯、邱凤云夫唱妻合,他们的事迹先后被大众日报、济宁日报等多家媒体给予报道,当地群众还亲切的称他们为“九仙山下的并蹄莲”,美丽乡村的“荷花仙子”。
大学生孔磊返乡创业承包李洼村60亩地,养起了金银花并成立了曲阜市利群金银花合作社。为达到产供销一条龙,孔磊还新上了一套烘干设备。据业内人员介绍,金银花属灌木系列,具有根须发达、易栽培且再生性强、花期长、药用价值高等特点,从四月至九月,整个基地每天可吸收前来打工者几十人,由于活略轻松,一般家庭妇女都能适应。采摘高峰期可达上百人,不亚于当年一个生产队的集体劳动场面。就连七八十岁的老太太也可派上用场,打工者除免费午餐每天还可得到五、六十元的收入。孔磊是一个十分乐观的创业者,午休期间,为活跃劳动气氛,他专门为劳务者购置了话筒音响,让那些爱说爱唱的采花者施展才华,忙中有乐、劳中有趣。孔磊靠创办合作社鼓起了腰包,并带动了家门口打工创收一方人,他还赢得了党和人民的荣誉,先后被评为曲阜市优秀共产党员、济宁市优秀创业青年。 (张向东 曹利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