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是一年当中最热的时候,长时间高温,导致人体汗出过多,耗伤津液,尤其年老体弱之人容易导致疾病发生。中医认为,津血同源,汗为心之液,尤其过汗,导致人体气随液脱,大汗亡阳,损伤心气,出现晕厥休克。每每暑季,我们常会听到社区老人孩子中暑的消息,严重的还会发生“热射病”。
1、首先,中医认为暑性炎热
暑为夏月炎暑,盛夏之火气,具有酷热之性,火热属阳,故暑属阳邪。暑邪伤人多表现出一系列阳热症状,如高热、心烦、面赤、烦躁、脉象洪大等,称为伤暑(或暑热)。
2、其次,暑有升散之性
暑邪易于上犯头目,内扰心神。还能够伤津耗气。暑为阳邪,阳性升发,故暑邪侵犯人体,可致腠理开泄而大汗出。汗多伤津,污液亏损,则可出现口渴喜饮,唇干舌燥,尿赤短少等。在大量汗出同时,往往气随津泄,而导致气虚,故伤于暑者,常可见到气短乏力,甚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之中暑。
3、暑容易兼挟湿邪
暑季不仅气候炎热,且常多雨而潮湿,热蒸湿动,湿热弥漫空间,人身之所及,唿吸之所受,均不离湿热之气。比如四肢困倦、胸闷呕恶、大便溏泄不爽等湿阻症状。
预防阴暑症的发生除了要做到不要长时间呆在有空调的房间内、室内温度不要太低、不要贪食冷饮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不要“快速冷却”:好多朋友从户外归来或运动后,为了达到降温除汗的目的,喜欢大汗淋漓时立即用冷水洗浴,使身体“快速冷却”。实际上,这对身体是非常有害的,出汗后立即用冷水洗浴会使全身毛孔迅速闭合,热量不能散发而滞留体内,此时,阴暑便会主动找上门来。因此,出汗后最好先将身上的汗擦干,适度休息后再用温水冲洗。不要在阴凉处呆的时间过久:草坪、亭廊、林荫下、河塘边等都是乘凉避暑的好去处,但这些地方潮湿,不宜呆的时间过久。因为过于贪凉是导致阴暑发生的“罪魁祸首”,过于潮湿的环境是导致阴暑发生的重要“帮凶”,千万不能让二者狼狈为奸,否则,阴暑症便会对您“情有独钟”。因此,乘凉避暑时如感觉身体发凉或遇到气温下降时,应立即添加衣服或回到室内。如果不慎发生了阴暑,轻者可自服风寒感冒冲剂;如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可服用中成药藿香正气水(丸、胶囊);若伴有发热、小便少者,可服用中成药六一散;对于病情较重者应立即去医院诊治。
预防阳暑,要避免长时间暴露在烈日下,尤其建筑工人、警察、环卫工人、行人等,注意热邪耗气伤阴,引起头晕、乏力、口渴、头痛、大汗、面色发红、体温升高等症状。阳暑往往发展很快,由于身体表面的血管高度扩张,血液过多灌输到体表,大脑、心脏等重要器官缺血,严重的会出现休克、抽搐、昏迷,有生命危险。因此,一旦发现有人出现头痛、头晕、脸红、身热、大汗等先兆症状,必须尽快救治。具体方法包括:迅速将患者移到通风、阴凉的地方,扇扇子、敷凉毛巾降温;清醒者可喝绿豆汤、淡盐水、荷叶水、绿茶、酸梅汤等,或吃西瓜;用清凉油抹额头、太阳穴;服十滴水或人丹,老弱患者可含2~3片西洋参。注意不能用温热的药,如苏合香丸。若患者意识不清,一定要打120求助。按百会、掐人中能促使患者清醒,在前胸、背部正中刮痧效果不错。(曲阜市卫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