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马村位于王庄镇东北部,由北马村、离河庄两个自然村组成。西临险河,东靠郭泗河,北与我市董庄乡接壤;人口1000人,其中以李、赵、吕三姓为主;耕地2000多亩。经济收入主要以农业种植业、养殖业为主。
近年来随着该村经济的发展,广大干部群众对群众文化活动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对一向引以他们自豪的传统历史戏剧——柳子戏又重新进入了他们的视野。部分从事爱好这一艺术瑰宝的老艺人,在该村自发地提出了倡议,组织了几次小型的演唱会,他们想通过这种形式,尽最大的努力把这种传统历史名剧,继承下来,传承下去。
柳子戏曲牌源于晚唐,兴于元、明,是中国知名的四大传统剧种之一,史称南昆北弋东柳西梆。其初流传于封建社会的宫廷之中,是专供皇亲国戚娱乐的皇家剧种。知名曲牌《娃娃》、《黄莺》、《锁南春》、《山坡阳》等均能在历史名剧中找到。其曲句优雅婉转、唱腔优美,如清风明月、松韵流水,深受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追捧和厚爱。
柳子戏的传承与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60——1961年,由山东省柳子剧团排演的《孙安动本》,曾三进京演出,演职人员曾受到前国家主席刘少奇同志的亲切接见。该剧被拍成电影后在全国放映,使柳子戏在全国风靡一时,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我国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欣赏柳子戏后欣然感慨道:“余音绕梁三日,如仙乐一般!”
北马柳子戏的产生与发展。北马柳子戏班子始创于明朝万历年间后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该剧一直流传于济宁、泰安等地区,是群众喜闻乐见一种传统戏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遵照毛泽东主席“百花齐放、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北马村艺人对柳子戏剧内容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同时在上级组织的精心帮助指导下,北马柳子戏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壮大起来。
北马柳子戏的传承与推动。该村多次专门聘请柳子戏大师到村执教,为柳子戏的传承与发展起到的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先后到北马村执教的老师有山后的杨利、姚村的景德、二明、北焦的聂五爷、高店的孔广坤、江苏沛县的徐怀宾等,先后为北马村培养出了三代柳子戏艺人,挖掘排演了20多部柳子戏。主要包括:《双龙关》、《游西湖》、《龙宝寺》、《包公三下阴曹》、《寒江城》、《下西川》、《孙安动本》等;文革期间相继排演了柳子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红嫂》等现代剧目,北马柳子戏的对外影响面也随之扩大。柳子戏曲牌作为我国知名的四大传统剧种之一,又是在我市,甚至在济宁市、全省流传颇广、影响深远的戏曲剧种,对她进行进一步挖掘、整理、保护,使之传承下来,不仅有广泛的现实意义,更有深远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