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 匠心坚守—古老技艺 纸坊桑皮纸

日期:2018-11-01 21:42 浏览: 来源:曲阜市王庄镇

王庄镇纸坊村距曲阜市区4公里,有731户,人口2740多,耕地面积约3560亩。今千年来村民一直以制作桑皮纸为主要副业,至今延绵不绝。

纸坊村三官庙有碑记载:村名曾叫安南庄。据村里老人讲南宋时有王姓一家逃难于此定居,起名安南庄(即安难庄)。明朝时,乔、郑两家由山西洪洞县同时迁入该村,将桑皮纸工艺也带了过来,郑、乔两家的手艺据传源自新疆。为使村民和睦相处,安居乐业,村子更名“辛安里”(即新安礼)。后来由于桑皮纸生产远近闻名,并专为孔府造纸,遂更名为“纸坊村”。曲阜《阙里志》记载:“纸坊在城北十里,居人造纸为业……孔子五十六代孙孔希翥居于此,为纸坊户。”

纸坊村桑皮纸捞纸业始于明初,兴于清。清代中期、民国及抗日战争时期较为落后。解放后该村曾建了曲阜县第一个造纸厂,实行统一经营生产桑皮纸;1966年后,改由纸坊村集体统一生产经营;上个出纪80年代初期,分散到各家各户经营,捞纸专业户曾达到300多家,占全村总数的50%以上。进入21世纪后,由于此项工艺流程复杂,劳动强度大,效益较低,捞纸户衰减到20多家,面临失传的境地。

桑皮纸成分基本上以桑皮做原料,先制成草浆然后再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制作,整个生产过程要经过72道工序,主要工序有36道。桑皮纸生产在我国历史悠久,是我国传统的手工业制作的典型代表,也是我国原始造纸业活的标本。2006年9月,王庄镇党委政府成立专门班子,研究桑皮纸的保护与传承,并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009年,纸坊村桑皮纸及生产艺被山东省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6年6月,申请全国非物质文化护名录。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