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息陬】——东夏侯石雕石刻

日期:2018-11-01 10:35 浏览: 来源:曲阜市息陬镇

东夏侯石雕石刻主要分布在东夏侯村,后逐渐延伸到西夏候、大小峪、元疃、刘庄、夏宋、东陬等周边村庄,现从业人员达到1万余人。

东夏侯石雕石刻源于宋代,已有近千年历史,其产生的背景是村南群山所产青石,既可用于建筑材料,又极适宜雕刻,当时村民生活贫困,石料生产作为一种谋生手段成为夏候人的选择。初始阶段,主要是开采石料,作为建筑工程的基石、梁柱、檐石、台阶等,后有能工巧匠在上雕刻花卉、动物等吉祥图案,遂成为东夏侯石雕石刻的滥觞。

明末清初,曲阜孔府、孔庙、孔林,大兴土木,扩大规模,使东夏侯石雕石刻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此时,从业人员大大增加,产品种类极大丰富,从过去作为建筑材料,扩展到碑刻。无论是碑顶碑座的雕琢,还是碑身的刻划,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孔庙、孔林大部分石碑皆出自此地。建国后,石雕业逐渐兴旺。1958年东夏侯石匠范学金、蒋守云、张建玉、范学泉等,被特聘参加了北京人民大会堂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设工程。

曲阜市九届政协委员、济宁市农民艺术家东夏侯村村民刘长城,雕刻了一块尼山砚,长68厘米,宽58厘米,有孔子六艺和讲学图案,雕刻精细,技法精湛,为现今世界上最大一方尼山砚,现正准备申报吉尼斯纪录。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