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市小麦正处于拔节期,开始进入中后期生长阶段,植株生长由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逐步转化为以生殖生长为主,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因此,搞好小麦中后期的田间管理工作,对于减少小花退花,增加穗粒数,保根保叶,增加粒重,提高产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今年小麦中后期田间管理的指导思想是“促控结合,水肥调节,绿色植保,预防早衰,增粒增重”。要因地因苗制宜,突出分类指导,切实抓好以下管理措施的落实。
一、因地制宜做好拔节期肥水运筹
目前我市小麦即将进入拔节中期,是肥水管理的关键时期。因此,对前期没有进行春季肥水管理的一、二类麦田,或者早春进行过返青期追肥但追肥量不够的麦田,均应在拔节期追肥浇水。对于地力水平一般、群体偏弱的麦田,应在拔节初期进行肥水管理,以促弱转壮;对地力水平较高、群体适宜麦田,应在拔节中期追肥浇水;对地力水平较高、群体偏大旺长麦田,要坚持肥水后移,在拔节后期追肥浇水,以控旺促壮。一般亩追尿素15公斤左右。群体较大的高产地块,要在追施氮肥的同时,亩追钾肥6~10公斤,既防倒又增产。追肥时要注意将肥料开沟深施,杜绝撒施,以提高肥效。
二、酌情浇好扬花灌浆水
小麦开花至成熟期的耗水量约占整个生育期耗水总量的四分之一,需要通过灌溉满足供应。干旱不仅会影响抽穗、开花,还会影响穗粒数。所以,小麦开花期至开花后10天左右,若墒情不适宜的话,应适时浇好开花灌浆水,以保证小麦籽粒正常灌浆,同时还可改善田间小气候,抵御干热风的危害,提高籽粒饱满度,增加粒重。此期浇水应特别关注天气变化,不要在风雨天气前浇水,以防倒伏。
三、做好“倒春寒”(低温冷害)的预防和补救工作
近些年来,我市小麦在拔节期以后常会发生倒春寒冻害(低温冷害),导致小麦结实粒数减少,产量大幅降低。小麦拔节以后至孕穗阶段,处于含水量较多、组织幼嫩时期,抵抗低温的能力大大削弱。小麦幼穗发育至四分体形成期(孕穗期)前后,要求日平均气温在10℃-15℃,此时对环境低温和水分缺乏极为敏感,尤其对低温特别敏感,若最低气温低于5℃-6℃就会受害。小麦产生低温冷害的特点是,茎叶部分不受其害,无异常表现,受害部位是穗的全部或部分小穗,表现为延迟抽穗或抽出空颖白穗或麦穗中部分小穗空瘪,仅有部分结实,严重影响产量。据气象部门预报,近期我市有一次大风降温过程,预计在4月7日前后最低气温将会降至4℃左右,极有可能发生低温冷害。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在降温之前及时浇水,可以提高小麦植株下部的气温,防御“倒春寒”冻害。若一旦发生冻害,要及时采取减灾措施。小麦是具有分蘖特性的作物,遭受“倒春寒”冻害的麦苗只要及早采取减灾措施,加强管理,促进中、小蘖成穗,仍可获得较好收成。减灾措施一是抓紧追肥浇水。对遭受冻害的麦田抓紧追施速效化肥,一般结合浇水每亩追施尿素5~10公斤;二是叶面喷施植物细胞膜稳态剂、复硝酚钠等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中、小蘖迅速生长和潜伏蘖早发快长,减轻亩穗数和穗粒数的下降幅度。
四、绿色防控病虫害
小麦中后期,尤其抽穗期以后是病虫害集中发生盛期,若控制不力,将给小麦产量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要根据当地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和趋势, 进行科学防治。要增强绿色植保理念,科学选用高效低毒的杀虫杀菌剂。
小麦中后期病虫害主要有赤霉病、白粉病、锈病、麦蚜、麦蜘蛛、吸浆虫等。防治小麦红蜘蛛,可每亩用5%阿维菌素悬浮剂8毫升对水适量喷雾,也可选用4%联苯菊酯微乳剂每亩30-50毫升;防治小麦吸浆虫,可在小麦抽穗至扬花初期的成虫发生盛期,亩用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11克对水喷雾,兼治一代棉铃虫;穗蚜可每亩用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0克,或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4克,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50毫升加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6克(或10%啶虫脒可湿性粉剂20克)喷雾防治,还可兼治灰飞虱。白粉病、锈病可亩用43%戊唑醇悬浮剂乳油20~30毫升,或30%苯甲·丙环唑乳油20~30毫升喷雾防治。
由于近几年我市小麦赤霉病菌源量较大,今年要高度重视对该病的防控工作。赤霉病要以预防为主,在小麦抽穗至扬花期若遇降雨或持续2天以上的阴天、结露、多雾天气时,要施药预防。对高感品种,首次施药时间可提前至小麦抽穗达到70%、小穗护颖未张开前,进行首次喷药预防,并在小麦扬花期再次喷药。药剂可选用25%氰烯菌酯悬浮剂每亩100-200毫升,或者25%咪鲜胺乳油每亩50-60克,或者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80克,或43%戊唑醇悬浮剂20~30毫升对水后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雾。如果施药后3~6小时内遇雨,雨后应及时补治。如遇连阴天气,应赶在下雨前施药。如雨前未及时施药,应在雨停麦穗晾干时抓紧补喷。防早衰和防干热风,可亩用96%磷酸二氢钾100克,或含氨基酸水溶肥50克,对水40~50公斤喷雾。多种病虫同时发生,可用上述药剂混合喷雾防治。一般需连续喷药2~3次,间隔5~7天防治一遍。
小麦“一喷三防”技术是小麦后期防病、防虫、防干热风,增加粒重、提高单产的关键措施,也是防灾、减灾、增产最直接、最简便、最有效的措施。“一喷三防”喷洒时间最好在晴天无风上午9~11时,下午4时以后喷洒,每亩喷水量不得少于30公斤,要注意喷洒均匀。小麦扬花期喷药时, 应避开开花授粉时间,以免抑制授粉和籽粒发育造成疪粒或空壳,一般在上午10时以后进行喷洒。在喷施前应留意气象预报,避免在喷施后24小时内下雨,导致小麦“一喷三防”效果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