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争创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的农机化工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市农机化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全力攻坚、全面提升”总基调,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动力,以争创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为目标,以开展“农机化工作提升年”活动为抓手,突出农机装备优化、新技术新机具推广、新型主体培育、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农机安全监管五大重点,注重农机与农艺、农业机械化与适度规模经营、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三大融合,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着眼于补齐全程机械化短板、突破全面机械化瓶颈,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质量效益,打造曲阜农业机械化升级版,为全市农业农村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62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拥有量达到4200台,大中拖占比、高性能农业机械占比较高;农业机械资产总值达到4.82亿元;农机经营总收入达到2.1亿元;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2%。争取上级惠农资金2000万元以上;实施机械深松土地面积5万亩以上;规范化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45家;培训农机化管理、技术等人员3200人次。
围绕以上目标重点做好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力攻坚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力促农业机械化质量取得新突破
1.深入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创建活动。以争创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和省级“两全两高”农业机械化示范县为目标,扎实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创建活动。对照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办法,整合资源,集中攻坚,抓重点、补短板、破瓶颈、强弱项,力争2~3年创建成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年内创建济宁市级全程机械化示范乡镇1个,示范村30个以上。
2.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及装备。聚焦主要农作物生产关键环节,着力发展土地深松、保护性耕作、宽幅精播、种肥同施、高效植保、低损收获、秸秆利用、粮食烘干机械化,重点加强植保、烘干等机械化薄弱环节。示范推广精准智能机械设备和标准化作业技术,推广应用大型智能拖拉机及其配套机具、联合收获机械、微喷灌机械、先进植保机械、集约化畜牧水产养殖机械、农产品加工成套装备。做好2018年山东省农机装备研发创新计划项目的申报、实施工作。建设粮食烘干中心2处、飞防服务中心2处和秸秆处理中心1处。
3.开展农机农艺融合试验示范。积极实施现代农机化转型升级推进工程项目,完善提升花生、马铃薯创新示范工程推广技术,依托示范基地,总结形成不同区域、不同作物、不同规模的农机装备配套标准、机械化技术模式和技术规程,实现农机作业、作物品种、栽培模式相互适应、深度融合。
4.推进农业生产全面机械化。着力推广牧渔林加各业机械化技术,加快规模畜牧业、特色水产业、优质林果业及农产品初加工等农业机械化发展步伐,为粮经饲统筹、农林渔结合、种养加一体化发展、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提供机械技术装备支撑。
5.实施“智慧农机”建设工程。完成农机信息平台搭建及重点业务应用系统开发任务,使用推广农机购置补贴APP。立足于实现装备智能化、作业精准化、管理数据化、服务在线化,以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控制等信息技术改造提升现有农机装备,支持农机合作社和其他农业经营服务组织在大型拖拉机、联合收获机、深松机等重点机具上加装信息装备,提高农机装备信息收集、智能决策和精准作业能力。
二、扎实做好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力促强机惠农政策落实取得新成效
6.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调控作用。推进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向农机化发展重点倾斜,向新型农业规模化经营主体倾斜,引导社会资金更多地投向农业生产急需领域,加快新型高效、绿色环保、信息智能机械发展;支持鼓励老旧农机报废更新,促进农机装备结构优化升级,带动薄弱环节机械化发展,提升农机化发展质量和效益。全年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200万元以上,推广先进适用技术2项以上、新型高效农机具460台(套)。
7.认真抓好农机购置补贴工作。严格执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规定,进一步强化信息公开、补贴监管和绩效考核,规范业务流程、监督检查和违规行为查处,严守法规规定,确保农机补贴政策规范、高效、廉洁实施。
三、培育壮大农机服务主体,力促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实现新增强
8.实施农机服务主体培育工程。按照“五有”“五化”标准,以农机户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农机社会化服务为支撑,推进农机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积极培育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服务主体,加强农机合作社农业机械装备、库棚设施建设。推进农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年内创建济宁市级示范社2~3家。
9.着力提高农机经营服务效益。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农机合作社拉长服务链条,由产中耕、种、收、植保农机服务向产前农资供应、种子加工和产后机械干燥、农产品初加工延伸,实现“接二连三”发展。鼓励农机合作社创新经营服务模式,加快发展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规模经营。
10.精心组织重要农时机械化生产。围绕春耕、“三夏”、“三秋”等重要农时,搞好作业进度统计和机具调度,落实好农机作业惠农便民服务措施,引导机具合理流动,强化农机跨区作业的组织管理、生产调度和信息引导,促进农机服务供需对接。加强农机化生产技术服务。精心指导先进适用技术装备保养、检修工作,确保春耕备耕、夏收夏种、秋收冬种等重要农时机械化作业有序开展。
四、坚持依法行政,力促农机安全监管再上新台阶
11.强化农机监理规范化建设。着力推进监理设施、监理装备、监理档案和牌证管理规范化建设,努力提高农机科学检测水平、牌证管理水平和执法服务水平。依法加强农机牌证管理和年度检审工作,力争“三率”水平较上年明显提升。加强为民服务中心农机分中心建设,完善服务设施,推进工作规范、高效、便民。积极争取农业部“农机安全执法程序规范”课题项目。
12.全面落实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切实加强农机合作社、作业服务组织、农机大户、维修网点等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严格落实农机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完善农机安全网络化管理,加大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建立农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加强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农机事故处理能力。继续开展创建省、市级平安农机示范乡镇、示范村、示范合作社活动,年内创建省级平安示范镇(街)1个,平安示范合作社2个。
五、强化农机质量投诉管理,力促农机维修服务和质量监管再上新水平
13.依法加强农机维修管理。认真落实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强化农机配件经营监督管理,严格农机维修资格准入,严把农机维修技术合格证核发换发关口。加大农机维修执法监管力度,依法规范维修服务行为,不断提高农机维修服务质量和水平。引导扶持区域性农机维修服务中心建设,推动区域农机维修质量提档升级。
14.强化农机质量投诉管理。严格质量投诉受理程序,切实维护农机生产、经营、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力争农机投诉受理案结率达到100%。认真组织开展重点机具质量调查,督促引导企业改进农机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
六、深化农机化教育培训,力促农机人才素质实现新提高
15.实施农机人才培育工程。结合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高效植保、深松整地等农机化新技术,围绕农民实际需求,创新农机教育培训模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培育一批既精通农机驾驶、维修技术又懂农业、农艺栽培技术,同时又会农机经营管理的新型农机手、职业农机经营者、合作社带头人。
16.开展职业技能竞赛。积极开展农机维修、驾驶操作职业技能竞赛,选拔培育一批爱农机、善钻研、技艺精的“农机工匠”。
七、加强自身建设,力促机关形象实现新提升
17.切实抓好党建工作。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以建设过硬党支部为目标,积极推进支部规范化建设,着力提升服务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抓好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干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18.深入开展“农机化工作提升年”活动。着力解决干部职工在业务素质、境界标准、执行能力、服务意识、办事效率、精神面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不足,促进干部职工主动适应作风建设新常态,综合素质有新提升,工作作风有新改进,办事效率有新提高,服务能力有新增强,精神面貌有新变化。
19.着力深化放管服改革。本着流程合理、时限精简的原则,依法办理、限时办结,提高办事质量和办事效率。全面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提高事中事后监管的针对性、有效性。建立“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完善网上审批、信息查询系统,最大程度推进农机事项实现网上办理,真正做到便民利民。
20.扎实推进文明单位创建活动。以市级文明单位创建标准为基本要求,以打造服务型、效能型、实干型、创新型、廉洁型机关为载体,切实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不断提高机关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水平、思想道德素质、工作能力、法制意识、担当精神和诚实守信意识。精心实施农机化脱贫攻坚行动,扎实推进脱贫攻坚有效开展,努力增强贫困农户脱贫致富、自我发展能力。强化农机化宣传工作。充分发挥好报刊、电视、广播电台、政风行风热线以及网站、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媒体的作用,广泛宣传农机化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宣传新机具新技术新成果,宣传工作推进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着力营造农业机械化发展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