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处处文化小广场,让传统文化融进百姓生活;一间间农家书屋,让书香气息弥漫在百姓心头;一台台群众文艺演出,点燃了百姓的文化热情……一系列的文化惠民活动及时送到群众身边,使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丰富的文化“大餐”。
王庄镇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为契机,紧紧结合自身实际,坚持物质、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硬,运用多种形式,在全镇掀起广泛开展各类创建活动的热潮,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文化活动异彩纷呈,载歌载舞尽展百姓风貌。每到清晨或者夜幕降临,伴随着轻柔欢快的乐曲,群众或列队跳舞,或跑步健身,或吹拉弹唱,王庄镇各村文化广场上热闹非凡……丰富的文体活动,增添了人们的生活乐趣。“以前条件有限,跳舞的人并不多。现在可不同了,一到晚上,广场上灯光五颜六色,音乐一响起,就有好几十人在广场上跳舞呢。”家在康桥村的刘庆英大娘几乎天天都要到村文化广场跳会广场舞。
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近年来,该镇积极开展“人人唱、村村演”主题活动,发动群众和文艺团队从“台下”走到“台上”,开展多种形式的文艺展演活动,让群众唱起来、舞起来,参与到文化活动之中,成为文化的主角。为使这项活动真正成为群众的文化大餐,该镇23个村都明确了1至2名热爱群众文化事业、有文体专长和组织能力的社区专(兼)职文化辅导员,聘请了大学生和有文艺特长的志愿者参与组织村广场文艺活动;同时文化站定期邀请市文化馆工作人员到村对广场舞、腰鼓和各种乐器进行培训辅导,提高居民文艺素养,提高群众幸福满意度。农家书屋、棋牌室、健身器材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高水平,多层次,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网,包括了百姓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将文艺新风吹入千家万户。
主题活动持续深入,倡树文明新风尚。该镇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优良传统,推动以“学雷锋、树新风”为主题的志愿服务工作。积极开展结对帮扶、扶贫济困、扶弱助残、义务劳动……志愿服务活动已成为经常性活动,志愿服务管理逐步迈入规范化的管理轨道。
围绕“我们的节日”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传承和各类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围绕“我们的节日”,组织开展道德教育系列实践活动,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积极组织开展“庆元宵传统节日展演”“网上祭英烈”“学雷锋我行动” “传家训亮家风”等节日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文明创建融入生活,延伸文化触角。结合文明城市创建活动,该镇积极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评选活动,并利用道德讲堂、微信公众号等宣教平台,深入推进“四德工程”建设,普及科普知识,倡树文明新风。“经过‘文明户’的评选,我们村上的不良风气逐步减少,现在村里打篮球、跳广场舞得多了,喝酒闹事得少了。”孟李村党支部书记周连泉说道。如今,“好媳妇”“好婆婆”“文明示范户”一家挨着一家,一户接着一户,层出不穷。谁家要没有一个光荣的牌子就觉得挂不住面子,“人人日行一善,争当道德模范”的良好局面已然形成。移风易俗活动的开展,将丧事简办、婚事新办纳入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广大村民逐渐养成了节俭、文明的生活方式,使文明简办之风入脑入心,变成群众的一种自觉行动。
同时在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上做文章,依托“送电影下乡”“文艺汇演”等活动载体,不断向基层注入新鲜文化血液;依托“孔子讲堂”有针对性地开办文明礼仪、传统文化培训、“新农村、新生活”女性大讲堂60余场次,变被动需求为主动服务,把文化触角延伸到群众身边。
春天的王庄镇,街道整洁,绿树成荫,其乐融融;田野里随处可见翻地起垄、铺膜播种的忙碌身影,邻里间谦恭礼让、温馨和睦成为一幅定格的画面。
“今朝花开胜往昔,料得明日花更红。”如今,该镇处处能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暖流,文化广场人来人往、农家书屋书香四溢、演出现场热热闹闹……精神文明建设已化为强大的精神动力,正引领全镇广大干部群众共同谱写经济社会发展新篇章。
(通讯员:郭盼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