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市共有农户14.7万户、农村人口53.2万人,有省重点扶贫村10个,共有贫困户7583户、贫困人口16222人。今年以来,我市坚持“立足精细、发力精准、铸造精品”原则,大力实施“十送”行动突击战、十个省定贫困村脱贫歼灭战和特色产业扶贫持久战脱贫攻坚三大战役,建立健全脱贫攻坚组织领导体系、社会帮扶支持体系、政策保障体系、激励约束体系四大推进体系,探索走出了一条符合曲阜实际的脱贫路子。2015年脱贫6896户、14695人,2016年脱贫687户、1527人,全面完成脱贫任务目标。
一、聚焦精准攻坚,着力实施脱贫攻坚“十送”行动
一是开展了“送住房”行动。市财政对确认实施危房改造的1143户贫困户(新建793户,修缮350户),新建住房的每户给予3万元补助、修缮的给予8000元补助。目前,现已全部完工。二是开展了“送药品”行动。由乡医和联户干部每季度开展一次上门服务和“送药到户”行动,目前已为1035名贫困对象慢性病患者免费发放价值40.5万元的常规药品。三是开展了“送助养”行动。全市共建设村级互助养老院93处,其中新建15处,目前全市已入住400余人。四是开展了“送孝老”行动。村村建立“爱心基金”,用于救助突发灾病的村民和每月给予贫困老人10—20元的零花钱。目前,全市设立孝老爱心基金村居385个,筹集“爱心基金”139万元。五是开展了“送服务”行动。免费为贫困户提供三夏、三秋期间的秸秆还田、收种农业服务。今年夏季秸秆还田补助资金50万元全部发放到位。市财政出资26万元加上济宁市补助资金23万元,为全市16222名贫困对象每人购买了30元的一份保单金额为3万元的人身意外保险。六是开展了“送贷款”行动。市财政拿出200万元资金与上级财政拨付325万元资金建立风险补偿金和贷款贴息扶贫专项资金,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全额贴息,新型农村经营主体贴息率不超过3%。截至目前,曲阜市农商行、中银富登村镇银行等2家银行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评级,参评率100%,发放扶贫贷款340万元。实施了市财政出资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贫困户购买金融保证保险的金融扶贫模式,如发生风险,政府、银行、省农担、人保公司、按照1:2:3:4比例承担风险,为金融扶贫加上“双保险”。七是开展了“送爱心”行动。在义务教育学杂费全免的基础上,对贫困户子女高中阶段学费、书本费全免。积极开展了救助贫困儿童活动,组织爱心妈妈、爱心人士与结对救助184名贫困儿童。八是开展了“送技能”行动。已举办精准扶贫培训班24期,培训贫困对象4516人。九是开展了“送岗位”行动。目前,贫困对象担任保洁员已上岗387人,其他岗位254个。十是开展了“送山羊”行动。对2463户有养殖山羊需求的贫困户,每户送3只山羊,每户贫困户年底可增收1000多元。
二、聚焦产业扶贫,着力破解贫困对象脱贫致富制约瓶颈
把增强产业发展谋划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作为推进产业扶贫的关键,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让贫困群众有能力、有动力参与产业扶贫项目,切实增强产业扶贫的“造血功能”。一是巩固提升现有产业,打造特色产业“地域品牌”。以地方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大力推广“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模式,在丘陵山区以发展林果生产、畜牧养殖,平原地区以发展苗木花卉、有机蔬菜种植等特色种养项目为重点,通过驻村第一书记结对帮扶、资金支持、技术服务等方式,形成规模,拉长链条,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和产出效益。姚村镇庙东村在驻村第一书记结队帮扶下实施了莲藕养殖项目。该产业扶贫项目总投资45元,贫困人口持股的财政专项资金3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66%。每年从经营盈利部分中拿出3万元作为贫困人口股金分红的收入。时庄街道八里庙村、石门山镇黄沟村立足土地资源丰富的实际,发展菊花、金银花等苗木花卉种植,带动456户贫困户走上致富路。二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打造旅游扶贫“亮点工程”。充分发挥曲阜九仙山、石门山、尼山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发展基础良好的优势,带动沿线村居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充分发挥石门山、葫芦套、尼山圣境等景区辐射作用,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等方式,扶持农家乐、特色采摘、农耕体验、旅游产品制作等乡村旅游业,带动农户脱贫致富。石门山镇利用省级贫困资金180万元实施了石门山景区旅游产业提升项目,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财政扶贫资金以石门山庄、杜村等6个贫困村531户贫困户1598人入股,年终分红的方式帮助贫困户脱贫。三是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打造特色产业“企业品牌”。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动承担扶贫责任,尤其是充分发立志园林、金牛花卉等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方式,把更多贫困户纳入产业化经营链条,带动贫困群众发展特色种植等产业项目,增加贫困人口收入。曲阜市志立园林绿化工程公司自2016年以来,投入资金130余万元,建设苗木花卉基地400亩,发展花卉苗木产业,公司每年拿出扶贫资金的10%给贫困户分红,共计带动贫困户32户86人,年人均实现盈利分红达790元。通过不同类型产业扶贫开发模式探索,不仅盘活放大了扶贫资金效益,扩大了项目覆盖面,增加了经济收入,更有效解决了贫困群众脱贫难题。
三、聚焦金融撬动,着力探索金融扶贫新路子
我市成立了市委常委、副市长任指挥长的送贷款指挥部,出台了《“送贷款”行动指挥部脱贫攻坚专题实施方案》。市扶贫办牵头出台了《曲阜市扶贫小额信贷贴息办法》和《曲阜市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办法》,并与山东省农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和曲阜市农村商业银行、中银富登村镇银行分别签订了三方合作协议,拿出625万元在两家合作银行分别开设了扶贫小额贷款风险补偿和扶贫小额贷款贴息的三方监管账户。设立“扶贫开发小额信贷担保风险补偿金”300万元,用于补偿坏账损失,将风险补偿金中的100万元资金存入监管账户,并由曲阜市扶贫办、财政部门会同银行,三方共同监管,专户管理。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贷款实行全额贴息,执行央行公布的同期同档次贷款基准利率,对于扶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执行贷款利率上浮最高不超过央行公布的同期同档次贷款基准利率30%,并不附加其他贷款条件。截至目前,曲阜市2家银行对建档立卡的7583户贫困户全部评级授信,参评率100%,授信344户,授信金额1720万元。“富民农户贷”已发放贷款102万元,“富民生产贷”已认定10家企业,并推荐给省农业融资有限公司,等待审批。
大力实施了保险业助推精准扶贫模式。曲阜市财政列支23万元加上济宁市财政下拨26万元共计49万元,为全市16222名贫困人口每人购买了一份价值30元保单金额为3万元的人身意外保险。中国人保曲阜公司推出了“圣城扶贫保”,将人身意外险、重大疾病险、家庭财产险根据实际情况有机结合。市扶贫办、人保曲阜支公司与曲阜农商银行联合推出了“小额扶贫信贷曲阜模式”,由财政出资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贫困户购买金融保证保险,对建档立卡的贫困农户执行每笔贷款业务给付2%的保费由政府全额补贴,实现了银、政、保风险共担。
四、聚焦精准管理,切实加大对扶贫资金和项目的督导考核
(一)加强扶贫资金管理。一是实行“公示”制。全面推行公告公示制,加大社会和群众的监督力度,确保资金安全。二是实行“三专”制。实行资金管理“专人专账专户”,市财政在国库设立“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专户”,非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不得进入此专户,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实现了专户管理,封闭运行。三是实行“报账”制。所有财政扶贫资金均实行报账制管理,并按规定要求项目实施单位启动实施项目、预拨(报账)启动资金。四是实行“监管”制。加强对扶贫项目资金计划执行、资金使用、工程建设和财务管理等环节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限期整改,及时纠正。(二)严格产业项目管理。一是严把“申报”关。严格申报程序,市扶贫办组织人员实地调查、论证。二是严把“实施”关。项目实施过程中,市扶贫办和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对项目进行适时指导、监督和检查,确保项目质量。同时,建立项目标识牌,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三是严把“验收”关。项目实施完成后由市扶贫领导小组组织各有关单位对项目进行验收,并严格项目验收程序和要求,确保验收不走过场,真正发挥统筹协调监督职能。(三)建立督导考核机制。制定出台了《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开展脱贫攻坚“十送”行动的实施方案》等5个脱贫攻坚专项方案,实行市级领导联镇、部门和重点企业包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包扶贫困户的脱贫攻坚包保责任机制。建立常态化督导调度机制,每月组织开展“一到五查”、镇街管区自评互查、镇街对调检查等督查活动,检查结果在全市通报,对排名靠后的镇街进行约谈。
五、聚焦保障扶贫,着力落实扶贫各项政策
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标准,把好政策“落地关”,打好政策“组合拳”,当好政策“宣传员”,着力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把政策的含金量转化为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在贫困户住房安全方面,坚持“先急后缓、分步实施”原则,始终把经济上最困难、住房最危险农户作为重中之重,按照新建补助3万元、改建补助8000元的方式进行分类分档补助,有效扩大危房改造覆盖面。针对部分特别贫困户没钱装窗、刷墙、购置基本生活用具等情况,曲阜各镇街党委负责动员镇村两级党组织、包保责任人及社会各界力量开展帮扶,帮助贫困户搬进新居,切实解决危房改造‘最后一程’问题。在医疗保障方面,曲阜市将扶贫对象全部纳入居民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市财政垫付精准扶贫对象居民医疗保险个人缴费用,实现参保零负担。对于需要长期门诊取药的扶贫对象,曲阜市人社局医保部门免费开展鉴定工作,并联合卫计部门、各镇街卫生院为辖区内的精准扶贫对象建立慢性病医疗档案,每月组织巡诊一次,送药一次。对贫困户落实医保优惠的政策,降低慢性病起付标准,降低住院起付标准,免除大病保险起付标准,提高报销比例和限额,对于需住院治疗的扶贫对象发生的住院费用,经基本医疗和大病保险报销后,由民政部门的城乡医疗救助基金给予医疗救助,剩余个人负担部分由城乡医疗救助基金全额兜底,切实减轻了贫困患者的医疗负担,给他们带去了治病脱贫的信心和希望。在低保救助方面,通过扩面提标,提高贫困群众基本生活标准。自2016年1月1日起,将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305元增加到335元,月人均补差由180元提高到201元,达到农村低保标准的60%。
虽然我市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如因病因残致贫返贫现象比较突出、低收入农户集中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弱、扶社会扶贫资源要素有待整合等。下步工作中,我们将按照上级“六个精准”的部署要求,细化目标任务,全面实施好“十个全覆盖”、脱贫攻坚“十送”行动等措施,目标倒逼、责任倒排,攻坚克难、真抓实干,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新成效、再上新台阶。
一是强力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增强后脱贫时代的紧迫感。今年年底,我市全面完成脱贫任务,从绝对贫困状态转为相对贫困状态,将进入“后脱贫”时代,由原来每年有脱贫任务以财政扶贫为主,转为以行业扶贫、政策扶贫和财政兜底为主的扶贫模式。要转变思想、更新认识,以更大的力度、更大的措施,更完善的机制推进扶贫工作。
二是深入开展政策“十送”行动。因人因地施策,精准滴灌、靶向帮扶,持续帮助贫困户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
三是整合资源推动精准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认真落实“十三五”产业扶贫规划,组织编制2017年产业扶贫计划,以产业精准扶贫为纽带,深度融合电商扶贫、乡村旅游扶贫、特色产业、金融扶贫等系列扶贫政策,推进精准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
四是创新举措力争金融扶贫取得新的突破。一是打好金融扶贫的组合拳,建立金融扶贫项目库,培育一批金融扶贫示范点。二是探索“扶贫企业+合作社+金融资金+贫困户”的信贷到户机制,减轻信贷资金在支持贫困户发展产业的投资风险。三是争取扶贫再贷款政策尽早落地,为扶贫产业提供低成本的贷款资金。四是巩固发展贫困户意外伤害保险、农房保险、大病医疗补充保险的基础上,拓展农业保险的深度和宽度,为贫困户发展产业“保驾护航”。
五是加大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力度,形成扶贫合力。加大行业扶贫力度,持续加大民政、人社、教育、残联、医疗、产业等多方面政策扶贫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