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山镇被农业部授予"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称号

编辑:孔颖 来源:石门山镇 浏览: 日期:2015-08-17 11:50

  近日,国家农业部(农经发[2015]9号)公布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石门山镇被授予第五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石门山草莓)”称号,为济宁市唯一获此殊荣的乡镇,也是曲阜市首次获此殊荣的乡镇。这是继2014年该镇被山东省农业厅授予“省级一村一品示范镇(石门山草莓)”之后获得的又一殊荣。2014年该镇草莓种植户已达5000户,占全镇农户总数的38%,实现销售收入2亿元,占全镇农业经济总收入的35%。草莓种植在该镇得以快速发展,主要依托以下优势:
  一、区位优势明显。该镇位于曲阜市北端15公里,前临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曲阜“三孔”,背靠“五岳之首”泰山,东接泗水,西连“佛都”汶上,104国道、京台高速公路贯穿南北,京台高速公路曲阜北站位于该镇中央,交通条件非常便利,区域优势十分明显。
  二、气候特点适宜。该镇降水比较丰沛,具有多春旱、夏多雨、秋又旱、冬季干冷少雪的气候特点。区内太阳辐射总量年均120.23千卡/平方公里,常年平均日照时数2100小时,平均气温13.6℃, ≥0℃积温5453.2℃,平均空气相对温度68%,无霜期210天,平均降雨695.4mm,蒸发1820.9mm。土壤为棕壤土,适宜草莓等各种果菜的种植。
  三、资源优势突出。草莓种植在该镇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自八十年代中期在屈村开始栽植,目前种植规模逐步扩大,2011年至2012年该镇草莓种植实现大突破。同时为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从根本上转变农民思想,加快土地流转进程,带动草莓产业的发展,该镇出台土地流转奖励政策,促使草莓种植在该镇全面启动,北村等12个行政村相继动工建成高标准钢结构冬暖大棚,形成了以曲阜圣康、森蓝现代农业为龙头的20000亩草莓基地,安排就业4000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11269元。
  四、生态化生产、标准化管理模式。该镇在规模化的基础上,探索草莓种植生态高效循环模式,大棚内使用沼气灯,用于大棚增温补光及增加二氧化碳促进光合作用,实现了生态高效循环农业。实行无公害管理,推广使用绿色防控技术,控制有害生物对农作物的危害,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农产品增值、农民增收,减少环境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目的。同时按照“十有五统一”标准,制订严格的生产管理制度,加强技术指导和管理,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记录,实现基地生产标准化、规模化和产品的安全化、优质化。
  五、品牌效益突出。该镇草莓产业已成规模,进入了产、供、销一条龙良性发展态势。同时该镇积极做好品牌宣传,做质量竞争、品牌竞争的先行者,先后取得了3个无公害农产品、7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5个绿色农产品、2个有机农产品通过认证。注册了“石门山”牌、“孔府” 牌商标,提高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企业竞争力,目前已与济宁市观音阁批发市场、济南八里桥农产品批发市场、济宁银座超市、香格里拉大酒店等强力对接,建立健全了市场销售网络,保持销售渠道畅通、稳定,全镇80%以上主导产品实现了定向合同生产(农企、农超、农批对接),产品实行包装、带标识入市,优质优价、信息对称的农产品供销模式基本实现,提高了该镇草莓的知名度,打响了“中国草莓第一镇”的品牌。
  六、政策扶持力度加强。近年来,该镇不断加大对草莓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先后出台了土地流转奖励政策、《石门山镇经济和社会事业考核办法》等文件,修建草莓种植区道路12公里,配套机井15眼,架设低压管道7.5公里;市农业局结合该镇实际,启动了创建济宁市农产品质量监管示范镇活动,扶持资金60万元,配备了生物杀虫设备、安全检测设备、包装设备、质量安全追溯设备等,实行了园区、基地生产人员的技术培训,进一步加强了园区的科技应用,增强了农户发展草莓产业的信心和能力;同时,曲阜市先后出台了《曲阜市农村六大重点工程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管理试行办法》、《曲阜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全市农业产业化项目扶持工作的通知》等文件,为该镇草莓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该镇将继续扩大草莓种植规模,唱响“小草莓·大产业”的发展目标,全力打造“中国草莓第一镇”。 (李小学 丰丙栋)

分享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