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鲁城街道池涯社区,如诗美景映入眼帘,路面平整、绿树成荫,文化墙文化底蕴浓厚、文化广场设施齐全……古城风貌尽显。
“美丽乡村建设是系统工程,覆盖26个社区,乡村文明是理念和灵魂,是体现美丽乡村建设成效的关键。”鲁城街道负责同志说。近年来,鲁城街道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追求村容整洁的“外在美”,同时更加注重以文化氛围、社会新风和素质内涵为主体的“内在美”提升,内外兼修,使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文明之风吹遍城乡,像东关社区这样的宜居美丽文明乡村不断涌现。
重投入人居环境更美好
环境是“美丽乡村”的“外衣”。为了打造一件漂亮的外衣。鲁城街道以我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为契机,以“街院净化、墙壁文化、村庄绿化、庭院美化”为切入点,努力改变社区“脏乱差”现象。先后投入近2亿元,硬化大街小巷170余条、面积33万平方米,粉刷墙壁280万平方米,高标准完成了苗孔大街、人民路、建设路等19条市政道路翻修罩面;高标准规划建设3处集贸市场和5处便民市场。围绕“国家生态城市”建设,该街道广种花木,缺绿补植,栽植各类树木83余万株。同时街道建立了“街道——管理区——社区”三级网格化管理体制,聘请了222名专职保洁人员,搞好日常清扫和集中整治工作;26个社区与市环卫处签订了垃圾清运合同,实现清扫保洁和垃圾处理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逐步建立起了环境卫生整治长效管理机制。
“自从社区里栽上花草树木,修建了文化广场和休闲绿地,环境比以前确实变化大了,早晨空气比以前新鲜多了。”为提升社区居住环境,池涯社区投资30多万元在原来的垃圾堆上建起了文化广场和休闲绿地。每天晚上附近的居民都到文化广场上来,跳跳广场舞、领着孩子在绿地上散散步,健健身。“环境改变了,心情也变好了,群众很满意。”家住池涯社区的居民孔令章如是说。
改变的不仅仅是环境,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如今鲁城街道广大群众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居民们都说,以前随手扔垃圾的现象时有发生,现在发现路边有垃圾,都自觉的捡起来放进垃圾桶里,居民群众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形成了人人参与、建设美丽乡村的良好氛围。
巧心布置“文化墙”大有文章
“你看这文化墙,不仅看上去赏心悦目,还能对村民的言行举止起到教育和引导作用,一举多得。”鲁城街道林前社区田宝兵指着村里的文化墙感概地说。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鲁城街道把墙壁和街巷作为弘扬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在村街主干道上建起了以孝德文化、廉政文化、历史文化、道德教育以及中国梦为内容的道德文化墙,将《论语》、《礼记》等传统经典镌刻在墙上,让居民随时随地感受道德文化的熏陶,让孝、诚、爱、仁“四德”文化引领乡村文明。“为了建设美丽乡村,东关社区结合自己的特点,在做好文化这两个字上动了不少脑筋。”东关社区党支部书记李凤金说,既要有整洁卫生宜居的家园,还要有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建设。东关、周公庙等社区设置了移动仿古花丛和壁挂式花篮,在用木条制作的花丛上绘上了马车图案和“礼”、“孝”等字。按照“一村一品、一路一景”的要求,鲁城街道还打造了一批富有特色的道德文化景观:池涯社区的百米论语文化墙,林前社区的道德街巷,东关社区的鲜花胡同……如今,鲁城街道两旁的建筑设施、主要街道的墙壁宣传栏中都随处可见国学经典、家庭美德文化、职业道德文化和社会公德文化的内容。涵盖面广,知识面宽,天天都有村民来这里驻足阅看。“以前走出家门能有个好街好道就挺知足了,现在不光绿化好了、环境好了,还在家门口修起了‘文化长廊’,没事儿领着儿子出来看看,识识字儿,学学咱中国的传统文化,从小受教育,真挺好!”东关社区的孔令金说。
这些古色古香,内容丰富的"文化墙"不仅成为鲁城街道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也成为鲁城人民道德风尚的引领地。
德育乡村社区更加和谐
“农村的稳定在于孝道。”在池涯社区居委大院外墙上张贴的四德榜,已成为社区支部书记贾祥彬宣传孝德的重要阵地。“要让居民背论语、接受理论教育,还要配合一些‘土方法’,让他们看到榜样的力量。”他通过总结多年的基层经验得出这样的结论。好婆婆、好媳妇等四德模范通过居民投票选出,并经过公示期考察才能登上池涯社区的四德榜,在每年腊月19召开的社区群众大会上,四德模范还会受到现场表彰。现在,池涯社区的“孝德”建设已经成为曲阜“四德建设”的标杆工程。如今,池涯社区里共评选出星级卫生文明示范户136户,个人典型400余人,“四德榜”上榜率达到90%。现在全街道26个社区全部建起了高标准的四德榜,四德模范已成为了全街道群众学习的标杆。
该街道不仅建起了四德榜,还组建了道德巡回报告团,深入到管理区、社区居委定期开展宣讲活动;身残志坚的曲阜最美女孩席国翠、照顾瘫痪丈夫和有病公婆的东关居民孔凡菊……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和道德标兵影响着全街道的每一位居民,争做“诚德、仁德、爱德、孝德”模范成为鲁城街道美丽乡村的重要一环。
文化惠民乡村更有活力
文化建设是美丽乡村的“灵魂”,更是一道乡镇的“招牌菜”。 为进一步丰富百姓文化生活,鲁城街道还牵头组建了秧歌队、腰鼓队、舞龙队等群众文化队伍,将特色文化与群众文化活动结合起来,极大的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同时,还将农家书屋、文化广场建设纳入到联系服务群众和“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中来,先后投入200多万元对全街道文化活动场地和相关配套设施进行了完善。
“以前,吃完饭大家一下饭桌便是牌桌,邻里之间因打牌没有少发生矛盾纠纷。现在呢,没事大家一起在农家书屋看看书,在广场跳跳舞、健健身,既锻炼了身体也联络了邻里之间的感情!”仓巷社区的赵洪昌高兴地说。
随着群众文化活动的兴起,文明和谐的社会新风尚正在该街道悄然形成。(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