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我市围绕建立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经常性机制,在全市农村探索实行了第一书记“1+1”制度,村村选派党员领导干部担任第一书记,村村选派大学生村官或年轻干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助理,使之成为了我市转变干部作风、服务基层群众、夯实农村基础、践行群众路线的有效载体,其主要特点是全覆盖、常态化、实质性、负全责,赢得了广大百姓的拥护和欢迎。
一是因村选派,科学定人。去年年初,我市着眼于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等问题,创新实行第一书记“1+1”制度,选派405名县、科级党员领导干部、405名大学生村官和年轻干部分别到全市405个行政村居任第一书记和村助理,实现了所有副科级以上实职党员领导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常态化”和对所有行政村居“全覆盖”。同时,在确定派驻村居时,坚持“党政部门到难村、政法部门到乱村、经济部门到穷村、农科部门到专业村”的原则,注重部门特点、行业优势和任职村实际相结合,确保了第一书记工作和任职村需求同频共振。
二是合理定位,明确职责。为确保第一书记与现有的村支书不会产生角色矛盾,市委明确规定,村党支部的日常工作仍由村党支部书记主抓并且负责,第一书记的主要职责是在镇街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当好党建工作指导员、群众信访代理员、经济发展领航员、农民教育教导员和支部书记工作监督员,指导、协助村班子开展好村级各项工作,第一书记每月要至少到村两次,遇有市委部署开展的重点或中心工作必须立即到村靠上指导协调,担当村级班子的“主心骨”、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服务群众的“连心桥”、维护稳定的“消防员”。村助理主要任务是在第一书记的带领下,熟悉了解农村基层情况,在农村一线接受培养锻炼。
三是突出主题,服务大局。突出干部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两大主题,第一书记紧紧围绕农民增收、环境整治、农村公路建设、村“两委”换届等重点工作,直接将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和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传达到村、落实到户,先后组织开展集中驻村月、农民教育、万户大走访和村情大调研等主题实践活动,全力促进农村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努力做到“感情连到家、意见听到家、信息送到家、实事办到家”。
四是健全机制,强化管理。市委制定了第一书记和村助理选派、管理的实施意见,成立市镇第一书记管理办公室,编印《第一书记》工作简报,开通第一书记手机信息平台,开辟“第一书记在基层”专栏,实行第一书记工作实绩月度公示制度,逐步完善驻村工作机制。村村在活动场所或主街显著位置设立第一书记“1+1”公示牌,户户发放便民联系卡;定期组织总结交流工作经验,随时进行督查,在村工作情况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严肃驻村纪律,驻村期间一律不准在村干部家中食宿,驻村费用一切自理。
一年来的实践经验证明,第一书记“1+1”制度是推进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社会管理创新、转变干部作风的现实需要,也是巩固农村基层政权的有效之举。
一是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第一书记围绕强村富民中心任务,从群众最期盼的水路电气医学保房等事情做起,帮助改善基础设施、兴办公益事业,在机关和农村、干部和群众之间架起了服务直通车,一些村农民增收、环境卫生、农村公路建设等发生了显著变化,特别是一些“脏乱差”村变成了“美洁净雅”村。一年来,第一书记帮助清理整治小街小巷2000余条,新修农村公路800公里,春节期间走访慰问群众4000余户,特别是走访了老上访户120户,有效拉近了干群距离,融洽了干群关系。
二是夯实了农村基层基础。第一书记带领村助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帮助指导选优配强村级班子,提升党员素质,规范党建活动,完善村务党务公开、村务监督委员会、“4+2+1”工作法等民主管理制度,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整顿转化了一批“软、乱、散、穷”后进村,巩固提升了一批中间村,培树新增了一批先进村,初步探索了一条以城带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统筹城乡党建新路子,使农村基层基础得到普遍加强。
三是促进了农村大局稳定。第一书记进村入户直接听取群众诉求,面对面征求意见,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畅通了群众利益诉求渠道,将矛盾纠纷化解在了萌芽状态,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在农村一线筑起了维稳“防火墙”。在去年村级换届期间,第一书记吃住在村、全程指导、严格把关,在集中换届的5、6月份,实现“零信访”,成为曲阜历史上局势最稳、秩序最好、信访最少的一次村级换届。
四是培养锻炼了干部。第一书记通过进村入户直接联系服务群众,进一步熟悉了涉农政策法规、村情民意,增进了同群众的感情,丰富了基层工作经验,净化了思想灵魂,加强了党性修养,提高了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实现了第一书记工作和本职工作的“两不误”,达到了农村基层基础和干部能力的“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