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方法丰富载体扎实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

编辑:李晓恒 来源:市教育和体育局 浏览: 日期:2010-06-01 17:43

  曲阜市以“弘扬传统文化,涵养人文情怀,奠定文化根基,提升人格境界”为宗旨,充分发挥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文资源优势,全面启动了以“诵读先贤经典,培育当代君子”为主题的传统文化教育工程,走出了一条经典诵读与教学改革相契合、民族特色与时代要求相融合的传统文化教育之路。中央、省文明网站,山东电视台、山东广播电台、中国教育报社、大众日报社、《现代教育导报》等多家媒体先后对曲阜传统文化教育情况进行了宣传报道。
  一个纲领:即《曲阜市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纲要》。《纲要》以“全面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心,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具有民族自豪感”为总体目标,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认知规律,确定了学段发展目标,既突出经典诵读的达标环节,又重视琴棋书画等其他艺术文化的涉猎;既关注宏观层面的国家大文化,又关照富有地方特色的小文化;既注重语言层面的感知活动,又强调精神层面的实践体验活动。
  二类教材:一是组织专门人员编写的十册供全市中小学生使用的传统文化教育地方教材《走进圣城  感悟经典》。教材以话题设计教育活动单元,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综合规划各学段经典诵读、地域文化、活动体验等内容。每册安排8个单元,每个单元由“导语·哲人语丝·诗词美文·圣城撷英·快乐体验·盘点升级” 六个既相对独立,又有机相连的内容板块组成。每个板块内容纵向统筹设计,力求学生经过10个学年的学习,传统文化水平得到由浅入深的发展;横向综合设计文化体验活动,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感受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内容、多姿多彩的形式,具备了多维文化视野。二是由各学校结合实际挖掘区域文化资源编写的传统文化教育校本教材,目前已有20多种。两类教材的使用,相得益彰,形成了曲阜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教育新气象。
  三项结合:“课堂内外学经典,家校互动诵经典”。一是经典诵读与学科教学结合。采用“导引-诵读-探究-拓展”模式和“故事引导”、“意境陶醉”、“成功感应”、“诵读变式”等方法,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二是经典诵读与实践活动结合。利用主题班队会、晨会、课前三分钟等,组织学生诵经典、唱经典、演经典、写经典,感受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和精神力量。三是经典诵读与家庭教育结合。通过多种形式向家长宣传开展经典诵读的目的、意义、方法,每个学生都制作了经典诵读卡,随身携带,准备一本经典诵读摘记本,随时记录,随时记诵,每天回家复习经典,和家长一齐诵读,营造了浓厚的家庭诵读氛围。“三结合”让经典有了与学生“接触”的更多机会。经典与学科教学结合,不单注重教师研究出了多少科研成果,更注重研究激发起学生诵读的兴趣。同时,经典因学科这一特殊载体而有了更好的“生长”根基,学科因有了经典则有了更优质的文化内涵。经典诵读与实践的结合,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这是探索如何让孩子乐此不疲地学习经典的有效方法。经典诵读与家庭教育的结合,不但可以提高诵读的效率,而且还会形成一种家庭文化,甚至会在一些家庭之中构建一种经典文化学习的共同体。家长文化品位的提升,还会辐射到社会上,从而影响到更多的人。
  四字主题:即围绕“古、儒、文、雅”四个字做文章,进一步凸显曲阜文化特色,打造和乐至美书香校园。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和地域文化资源,以扬弃的眼光和方法,给学校以灵性的文化定位,古为今用,形成充满个性的办学理念,即为“古”;以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为重点,形成曲阜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和模式,即为“儒”;“文”、“雅”就是讲究校园的“文气”、“文采”,以氤氲书香的高雅氛围达到陶冶学生情操、培养良好品格的目的。目前,全市100多所中小学“校校孔子像、班班论语章、处处经典句、园园溢书香”。(马玉强)

分享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