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市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积极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不断探索基层党建工作新途径新方法,全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科学发展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一是完善提升“特聘组织员”制度。我市实行的选聘优秀村党支部书记担任“特聘组织员”制度,被省委组织部确定为全省基层党建创新“县委书记项目”。为进一步完善提升、发挥作用,按照试点先行、稳步推进、总结完善的思路,全力全速、科学推进,力争将其打造成为全省过得硬、叫得响、推得开的基层党建创新品牌。出台了《“特聘组织员”管理暂行办法》,对“特聘组织员”的选聘、管理、考核等作出具体规定。举办了“特聘组织员”培训班,通过现场观摩、工作调度、外出学习和专题培训等形式,开拓视野,增长见识。目前,全市60名“特聘组织员”积极发挥党建工作“助理员、信息员、宣传员、示范员、监督员、协调员”“六大员”作用,协助乡镇抓党建、促发展、保稳定,极大地释放了农村党支部书记管一片百姓、富一片群众、保一片平安的工作活力,有力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和各项工作的开展,这一做法先后在《大众日报》、《济宁日报》和省市组工信息上予以刊发介绍。
二是着力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制定出台了《村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实施细则》,使全市村级所有重大事项都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程序进行决策和实施,切实扩大了基层民主。为确保公开效果,实施“阳光党务”工程,规范公开形式、内容、时限、程序和监督体系,坚持定期公开与随时公开相结合,对重大事项和党员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及时全面公开,赢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和拥护。
三是创新社区党组织设置。坚持“城市社区、新型农村社区共建,两区党组织设置并重”的思路,将党的建设与社区建设一体推进、统筹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在城区,以健全组织、服务居民、壮大资产为目标,积极搭建平台,建立完善机制,着力创建和谐社区。以社区党组织建设为重点,实现了“一区一支部”,不断完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政务公开等制度,采用公开招考、竞争上岗等方式,选聘充实了社区工作人员队伍。以服务社区居民为突破,实施“一区一站、一区一医、一区一警、一区一场”“四个一”工程,以阙里社区股份制改造为试点,进行了以集体资产为核心、以股份制改造为主要内容的综合配套改革。在农村,适应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需要,不断探索新型农村社区党组织建设的途径和方法,进一步明确农村社区党支部职责,稳妥推进撤村建居工作,规范完善社区党建工作机制。目前,全市19个开工建设的新型农村社区中,已建立3个农村社区党总支,其他在建社区党组织设置工作也正有序推进。
四是探索村官管理模式。管理中,成立“大学生村官管理办公室”,印发《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管理考核办法》,与选聘生签订聘任合同,并按照乡镇新录用同等学历公务员工资水平确定生活补贴,参照对事业单位的规定,办理相应社会保险。各乡镇街道也成立大学生村官管理机构,建立大学生村官团组织,形成了大学生村官组织管理与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相结合的工作模式。教育中,将大学生村官培训纳入干部培训计划,结合农村实际,精选培训内容,实行按需施教,培训情况记入人事档案,不断提高其工作能力。锻炼中,明确村官的职责和职务,直接参与村级领导班子成员分工,使他们真正成为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员、村情民意调查员、两委决策参谋员、项目建设服务员、远程教育管理员、学习实践活动组织员。指导中,实行工作纪实制度,规定大学生村官形成完整的任职工作日志,做到周汇总、月总结、季汇报。市乡定期调阅村官工作日志,全面掌握在村工作动态,适时进行跟踪指导。考评中,实行村官到村任职岗位目标管理,市委组织部和乡镇党委不定期进村入户,进行抽查暗访、民主测评和群众评议等,考核成绩计入档案,形成了重激励、硬约束、严考核的工作机制,培养和锻炼了一批农村基层后备干部。目前,我市共有大学生村官164名,其中全省招考分配的选聘生66名;今年有97名大学生村官考录为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五是实施分类包保帮扶工程。积极整合各类党建资源,以发挥城市、机关党组织资源优势为重点,深化拓展“城乡联建创五好”活动,深入实施“十百千”分类包保帮扶工程,初步构建起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在帮扶共建工作中,按照社会部门包经济强村、党群政法部门包班子软弱涣散村、经济部门包经济薄弱村的原则,建立一周工作备案、半月工作交流、每月工作点评、帮扶工作纪实、活动信息报送、帮扶情况通报、帮扶工作述职和考核奖惩八项制度,从人、财、物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统筹发展。今年,全市13个工作队、129个帮扶工作组、305名帮扶干部以开展“百日会战”和争创“帮扶先锋”活动为重点,协调无偿帮扶资金1321万元、到位帮扶物资折合资金158万元,帮助发展工副业项目65个,硬化路面41公里,铺设自来水管道36公里,打井77眼,修建桥涵68座,更换变电设备30台,新增“一池三改”户1130户,培训新型农民4.2万人,组织各类劳务输出1.5万人次,新建或改建村级组织场所56处。
六是大力实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提升”工程。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思路,本着“因乡制宜、因村制宜、量力而行”原则,大力度、高标准实施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提升工程”,通过财政列支、党费补充、帮扶部门资助、涉农部门倾斜、乡镇财政支持等多渠道筹集资金。制定印发了《关于规范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社区服务中心管理使用的意见》,在消灭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空白村”的基础上,坚持重视程度、资金投入、整合资源和监督检查“四个不减”,做到管理抓规范、活动抓日常、服务抓配套、功能抓延伸,继续采取新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以奖代补办法,今年新建高标准活动场所21个,全面完成村级组织场所建设任务。目前,所有村级组织均有活动场所,平均建筑面积达150多平方米,楼房场所达到161个,成为村民参政议政、科技知识培训和精神文明创建的活动中心,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大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