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助推经济提质增效

编辑:彭广 来源:市科技局 浏览: 日期:2010-11-23 17:25

    曲阜市大力实施“科教创新立市”战略,不断强化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迅速壮大,效益日益明显,逐步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助推经济科学跨越发展的强力引擎。目前,全市已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国家工程实验室1家,省级研发中心9家,山东明星企业14家。
    整合资源,健全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以市场为导向,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结构合理、功能完备、开放竞争、富有活力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一是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抓住转型发展背景下国家鼓励创新发展的大好时机,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努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的新产品。曲阜嘉信电气公司开发的新型1140V抽油机专用变频器,作为新兴节能项目被列为济宁市节能重点项目和产学研合作重大专项;天博汽配公司通过国家火炬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成为双高企业;东宏实业公司东宏牌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填补了该市空白。二是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技术研发体系。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和支持企业参与各类产学研对接活动,努力构建合作创新平台和产学研合作工作站。该市企业先后与山东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8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起长期科技合作关系,涌现出一批国内一流的产学研合作基地。圣阳电源股份有限公司与哈尔滨工业大学成立了联合实验室;曲阜天博汽配公司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成立了联合研发中心;曲阜金皇活塞股份有限公司与西安工业大学成立联合研究所;曲阜中联水泥有限公司与济南大学成立了产学研基地。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提高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了核心竞争力。三是建立社会化和网络化的创新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中介机构的桥梁作用,利用科技信息网、“科技信息村村通”等网络媒介,先后为全市100多个规模以上企业建立起信息交流网站,积极为其提供专利咨询、技术培训、人才引进、技术示范等服务。
    健全机制,不断强化科技的智力和人力支撑。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紧紧围绕“科教创新立市”战略,建立健全培养和引进人才机制,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一是大力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坚持引智引才并举,依托重大科研工程、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通过科技奖励、职称评聘等人才激励政策,鼓励大中型企业从省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企事业单位引进适用高层次人才。对建立博士后工作站、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企业加大扶持力度,促其尽快做大做强,发挥效用。近年来先后引进各类科技人才300多人,其中外国专家20余位,帮助企业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性技术难题;聘请20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作为科技顾问、咨询专家,为转方式调结构、跨越发展谋划方略、献计出策。二是培养造就高素质企业家队伍。进一步改善企业家的创业和经营环境,健全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强经营管理人才的科技创新能力培训,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真正发挥其在企业自主创新中的核心作用。三是加快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积极开展技能型人才和工程技术人员职业培训,实施高技能和实用人才培育工程,大力培养适应现代产业发展要求、开拓意识强、技术传授力强的技术人才。完善“首席技师”选拔机制,着力建设一支精于专业技能的技术人才队伍。
    高端发展,全力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坚定不移实施“新型工业强市”战略,通过增量和存量转型,积聚优势、拓展空间,推动工业经济优化升级、集群发展。一是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围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重点领域,加大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力度,培育和发展一批优势产业链、核心项目,初步形成以圣阳锂电池、海鑫电子等为核心的新能源产业,以裕隆医药、圣旺医药等为骨干的新医药产业,以鲁强纤维电缆、东宏新型管材等为主攻的新材料产业,以联福生电脑整机、天博信息传感器、嘉信变频调速器等为主体的电子信息产业。二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实施企业成长“215”计划,加大老企业传统产业技改力度,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企业装备和工艺水平,促其膨胀规模、集聚发展。支持圣阳电源公司引进、开发胶体电池生产技术;抓好东宏复合管材项目建设,尽快形成规模生产能力;加快推进燕京纯生啤酒、孔府家高档白酒项目建设,着力抢占高端市场。通过技术创新和升级改造,促进传统产业向高新化发展,增强了产品竞争力。三是强化园区载体功能。把园区作为生产要素聚集融合和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平台,充分利用曲阜开发区资源、要素和人才的集聚优势,在科技创新上发挥引领功能,努力建设成为全市科技创新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及扩散基地、创业孵化基地和高素质人才集聚基地。
    示范引领,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带动工程。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以发展生态、高效、安全农业和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着力打造一批农业自主品牌。一是突出抓好特色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围绕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促使农业特色产业优势凸显、规模扩大。依托董庄草莓、书院大蒜、时庄牛蒡、南辛蔬菜等,努力形成“一乡一业一特色”的农业经济发展格局。二是加快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充分发挥技术、品牌带动作用,建设一批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农民致富、农业增收提供示范服务。今年重新认定了13个科技示范园和12个科技示范村,示范项目25个,示范面积6000余亩,辐射带动面积10万余亩,促进了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力度,为提升传统农业,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培育了典型,树立了样板。三是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工程。稳步推进科技特派员工程,选派专业技术过硬、工作热情高、责任心强的科技人员,到农业生产第一线服务,切实把这项惠及广大群众的工作引向深入。目前共选派科技特派员325名,实施科技特派员重点专项28个,建立科技特派员基地20个,推广新技术新品种300余项,科技特派员示范工程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强力引擎。
    优化环境,筑牢夯实科技创新的发展基础。一是加强宣传。充分发挥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作用,广泛宣传国家科技工作的方针政策,提高全社会对实施“科教创新立市”战略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为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二是加大投入。把科技投入作为保障重点,确保科技投入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确保科技三项经费达到本级财政支出的1.3%;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确保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研发经费占当年销售额的比例达到5%以上;鼓励吸引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投入,积极发展中小企业担保公司,采取股本金注入和限额贷款贴息方式,拓宽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渠道。三是加强督导考核。建立科技工作目标责任制和考评督导机制,将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研经费投入和领导重视程度纳入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年终统一考评,并与干部奖惩、任用挂钩,努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科技首位意识,有力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的科学跨越发展。 

分享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