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紧紧围绕“统城乡、调结构、活机制、重民生、强基础”工作方针,以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为中心,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大农业投入,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让广大农民群众充分享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果。
调整结构,促进农民从产业化中受益。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立足“一乡一业、数村一品”,全市划分12个示范片区,突出优质粮食、无公害瓜菜、林果花卉、畜禽养殖四大主导产业,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培育大蒜、葡萄、草莓、核桃、大枣、苗木花卉、食用菌、无公害蔬菜、牛蒡、特色水产养殖十大特色生产基地。积极扶持乐义(曲阜)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董庄屈家村千亩草莓大棚、防山千亩优质辣椒基地、时庄鑫都高标准食用菌大棚、董庄朝阳牧业千头奶牛场、小雪7个大型肉牛场、姚村10万只养鸡场等基地规模发展。截至目前,全市51万亩小麦总产达2.3亿公斤,实现小麦生产连续七年丰产丰收。蔬菜种植面积达10万亩,总产19万吨;完成造林1.7万亩,新建和完善林网10万亩,栽植各类树木200余万株;水产养殖面积发展到2.1万亩,畜牧标准化养殖场达到230个,规模养殖总量占全市养殖总量的70%,连续两年荣获“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称号。
培植龙头,促进农民从工业化中受益。一是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产加销一体”的思路,全力提升嘉禾油脂、恒达食品、康利源面粉等一批有实力、有品牌的龙头企业快速扩张,扶持朝阳牧业、鑫利源畜牧等一批与优势特色产业相关联的龙头企业,形成了以猪鸡为主的畜禽加工、以速生丰产林为主的木材加工、以小麦和玉米为主的粮油加工和以畜禽养殖为主的“龙头型”企业体系,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呈现出龙头企业集群发展、快速发展、梯次发展的良好格局。科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与寿光市三元朱村合作,建立了总投资1000多万元,占地规模500亩的乐义(曲阜)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目前现已完成110个大棚基础施工,第一批蔬菜已上市销售,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全市09年新发展养牛场10处,其中董庄乡朝阳牧业存栏奶牛数已达700头。二是建立健全农业龙头企业动态监测管理和重点建设项目跟踪调度制度,对嘉禾油脂等一批重点龙头企业,实行领导包保责任制,切实解决企业在扩大生产、销售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已达到59家,销售收入过千万元的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46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济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28家,其中09年新发展4家。三是组建完善了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加大了农产品质量检测和农产品标准体系认证工作力度,启动农业问责和责任追究制度,严把市场准入关。建设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21处,认证无公害农产品62个,绿色食品2个,有机食品1个,带动农户43万人次。
抓好落实,促进农民从政策化中受益。围绕“三农”工作总体部署,以贯彻落实上级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为着力点,强化工作措施,促进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连续三年出台了《关于农业产业化发展考核奖励的意见》和《曲阜市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试行办法》,每年筹集不低于500万元资金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采取重大项目立项制,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和种养基地的扶持力度。按照“抓农业必须抓投入,抓投入必须抓项目”的思路,积极争取农业项目,全力推进项目实施。09年新增和续建项目20个,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落户曲阜,投资604万元的标准粮田建设、利用各级资金545万元的农机购置补贴项目、投资770万元的长江防护林二期工程、投资539万元的生猪大县奖励等一批强农惠农项目顺利实施。
创新模式,促进农民从组织化中受益。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组织形式,鼓励农民采取土地、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形式参与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按照“突出特色、扩大规模、规范管理、增强辐射”的思路,积极培育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打造农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加强合作社规范化管理,鼓励开展跨区域经营,扩大经营规模,增强服务功能,提高辐射带动能力。目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135家,其中09年新发展30多家,入社社员1058人,注册资金总额2.13亿元,实现销售收入4亿多元,带动农户2万余户。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健全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在市、乡两级分别设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建立土地流转有形市场,引导耕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集中,为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业规模化发展创造条件。目前,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近万亩,有效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
加强培训,促进农民在知识化中受益。充分发挥各类教育资源的作用,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培训体系,积极开展多种形式培训,使18岁到45岁年龄段的农村劳动力基本掌握了1-2门实用农业技术或务工职业技能。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创业培训工程,培训转移农民3000人。结合农时季节,聘请山农大教授、济宁市农业局专家到我市举办全市农技推广人员培训班3期,在全市乡镇共举办赶科技大集3次、技术培训班30期,培训农民累计达2万人次,发放技术明白纸1万余份。针对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大量农民工返乡的实际,加快发展劳务输出,挖掘就业岗位,拓展劳务合作空间,组织引导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09年共输出农村劳动力7200余人。
推进建设,促进农民从社区化中受益。坚持“城乡一体、联动发展”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使城镇和农村之间的资源要素加快流动、优化配置,实现以城带乡、工农链接协调发展。截至目前,曲阜市市域村镇体系规划、农村住房建设规划及新型社区建设详细规划等已经编制完成,2009年15个新型农村社区和农村住房建设示范点全部开工建设,完成住房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一是强化组织,形成社区建设的强大合力。成立了专门指挥部,具体负责指导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指挥部办公室设有固定办公场所,从规划、建设、国土、等有关部门抽调了24名业务骨干集中办公。办公室下设组织建设指导、综合协调、用地协调、规划建设指导、资金统筹等五个工作组,明确了各组责任分工,全面协调推进工作。先后召开各类动员、现场观摩会、推进会等20余次。充分利用电视、网站和标语横幅等多种形式,层层宣传新型农村社区和农村住房建设的重大意义和优惠政策,引导农民树立主体意识。编印政策汇编1000余册,编发各类简报46期,上报各类信息30多条。二是科学规划,建立刚性约束机制。先后启动编制了《曲阜市城乡一体化规划》、《时庄镇(开发区)新型乡镇建设规划》、《时庄镇(开发区)控制性规划》和新型农村社区、县域村镇体系、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农村居民点用地挂钩等4个专项规划,以及6个乡镇的小城镇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形成了中心城—小城镇—农村社区—基层村梯次分明、发展有序的城乡规划体系,4个专项规划一次性通过济宁市指挥部评审和审查。三是示范攻坚,建立有效运行机制。对市级20个示范点和纳入济宁市百点攻坚的15个示范点,实行了领导包保制度。连续三年安排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专项资金,对各乡镇、街道新型农村社区和社区服务中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行补助。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作为各乡镇年终工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对通不过济宁市指挥部验收的予以“一票否决”。按照“一个重点社区、一位牵头领导、一个工作班子、一套工作机制”的“四个一”办法,精心组织,倒排工期,挂图作战,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推进落实,有力推动了全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